論壇主持人: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主任
論壇引言人:林大森/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博雅學部學部長、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在全球化脈絡下,地方知識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5年7月24日舉行的「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以「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為主題,邀集臺北大學、宜蘭大學等多所院校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將在地知識融入通識教育,並以地方資源為核心推動深化學習的實踐模式。
2025-09-22
論壇主持人: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主任
論壇引言人:林大森/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博雅學部學部長、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在全球化脈絡下,地方知識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5年7月24日舉行的「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以「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為主題,邀集臺北大學、宜蘭大學等多所院校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將在地知識融入通識教育,並以地方資源為核心推動深化學習的實踐模式。
論壇主持人陳淑敏教授開場即駁斥「地方知識學是夜郎自大」的偏見,強調其在全球化擴張背景下的重要平衡作用。她援引 UNESCO 2018 年《Local Knowledge, Global Goals》報告指出,地方知識體系對於緩解高度變化、維持多樣性具有關鍵機制作用,例如透過保存生物與生計多樣性、強化社群治理與環境適應力,提升社會與生態系統的韌性。
陳教授進一步說明,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應同步思考。聯合國科學諮詢委員會強調,推動永續發展目標須建立多元包容且公正的知識體系,而地方知識正是實現公平與正義的重要途徑。她指出,地方知識學的價值不僅在於保護與復原,更涵蓋社會建構、知識產權與教育傳播等層面。
宜蘭大學博雅教學部林大森教授分享該校整合在地知識的實踐經驗。校園內保存著400年前噶瑪蘭族生活遺址,成為發展地方學的重要資源。他指出,學校九成學生來自外地,了解在地文化成為首要任務。宜蘭地區因「前山後山」的地理條件形成獨特的歷史背景,其建築、美食、文學與歌仔戲皆可轉化為教學素材。
該校開設的「蘭陽采風」課程,以實地踏查帶領學生認識地方人文與歷史,自2018年開設以來修課人數超過1,200人,為學生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在文化傳承方面,學校推動黃春明文學教育,邀請黃老師擔任講座教授,並透過閱讀活動與文學競賽,讓理工背景學生也能親近在地文化。學校更成立原住民知識研究中心,與族老合作推動噶瑪蘭文化保存,並將圖書館一樓改造為「宜大記憶庫」,整合博物館與圖書館功能,成為學生日常接觸地方文化的重要場域。
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健榮教授回顧地方學發展的15年歷程。自2000年遷校三峽後,學校一度被稱為「三峽天龍國」,面臨與社區疏離的挑戰。為回應地方期待,學校逐步建構地方學課程:2002年成立民俗藝術研究所,整合李梅樹紀念館、祖師廟與藍染文化資源;2015年成立全國首個地方學研究中心,隔年設立海山學文物館。
黃教授指出,實地走讀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講一學期不如帶學生走一趟。」疫情期間,學校更將「走讀」概念數位化,建立六條數位海山路線,突破時空限制,並透過USR計畫結合社區實際需求。
此計畫成效卓著,甚至促成民間基金會捐贈三億元,在捷運臺北大學站設立李梅樹紀念美術館。如今臺北大學與地方商圈建立深厚連結,展現大學與社區共榮的新典範。
論壇各校分享的案例呈現多元實踐模式。中正大學以原住民部落為基地設計兩天一夜移地教學,讓「移動」成為學習歷程的一部分;金門大學透過教學實踐計畫,促進學生與在地作家互動;元智大學則在客家地區將客家語言與文化融入通識課程,強化族群文化教育。
針對地方學課程定位,與會者熱烈討論是否應列為必修。必修可確保全體學生接觸地方知識,但需面對系所阻力與學習動機不足;選修則較具彈性但影響範圍有限。與會者咸認為「學生要認同學校,必須從認同所在的土地開始」,而如何執行,關鍵不在課程屬性,而在學校是否具推動意願與制度支持,以及充分的溝通協調。
陳淑敏教授最後總結地方知識學的架構,涵蓋社會性、歷史性、空間性、公共性與生態性等層面。她強調,地方知識不僅是資料蒐集,更關乎知識的社會建構、復原與傳播。她特別肯定台北大學的「海山學學術譜系」,認為那代表從實踐走向理論體系的成熟發展。她強調:「如果只是在社區裡面走,是不可能達成教學與知識優化的。必須帶著知識探尋的角度去做。」這點出了地方學教育的核心要求:不是簡單的在地體驗,而是要有明確的學術目標與教育意圖。
台北大學的數位海山計劃展現了科技在地方學教育中的應用潛力,透過數位走讀路線突破時空限制,為地方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這場論壇揭示地方知識與通識教育整合的豐富可能與挑戰。正如陳淑敏教授所言,地方知識學並非封閉思維,而是在全球化脈絡下維護文化多樣性與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實踐。
每所大學皆擁有獨特的地方資源與文化底蘊,關鍵在於如何透過教育將其轉化為學習動力。陳教授提醒:「不需要羨慕其他學校有李梅樹、有噶瑪蘭,每個校園周邊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與議題。」這正是地方學的普世價值所在。
從宜蘭大學的文化傳承到台北大學的社區共融,論壇展示了地方學教育的轉化力量。隨著更多學校投入此領域,地方知識的教育實踐將持續深化,為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與永續發展奠定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