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國際通識「滄波講座」特別邀請美國華盛頓與李大學教授/休斯頓 H. Harte教學中心主任Paul Hanstedt,演講主題為「設計有效的整合通識教育課程和作業,讓學生為其複雜思維做更好的準備」 (Designing Effective Integrate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Assignments to Better Prepare Students for Complex Thinking)。
成果專區
國際通識「滄波講座」(Blue Waves Lecture) 系列 | 設計有效的整合通識教育課程和作業,讓學生為其複雜思維做更好的準備
2023-02-21
對通識教育的基礎認識
Paul Hanstedt 教授首先指出教育的重要性,在於讓學生解決過去沒遇到、沒想過的問題,例如將A適應到B,而且從以新的角度進行嘗試與試驗。通識教育的主軸是幫助學生確立自己人生目標、社會的定位、公民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媒體解讀與素養、與他人相處、同理心、職業相關等,與生活相關的學習與預備。當學生得面對多重選擇、整合零散的資訊時,關鍵是教師有課程整合的前提,意即整合必須包含在對話、課程設計與評量中,幫助學生能合併多種領域和專業,例如幫助他們辨別何謂重要的事情、切合人生目標之事、真理、社會需求等,提供學生有意義的教育。然而設計整合課程時,得考量不同組織單位的特性、優勢、教師的興趣、學生的需求等。
設計實用整合性作業
Paul Hanstedt 教授認為通識整合課程,需透過指派學生作業與製作專案呈現。因為學習與技能要藉由實作方式整合,而非理論形塑,以幫助學生運用知識,並應用於生活中。教師可拆除大學的專業界線,帶領學生認識實際社會是如何運作,例如幫助藝術專業的學生,了解藝術工作不僅是創造美麗的作品,因為實際工作時要面對經費支持、社群需求、專案的開銷等;或是幫助學生就其專業思考如何整合通識教育的各項領域中,例如若學生修習中文通識課程,教師上課重點為幫助他們思考在其專業上,可以怎麼學習中文、中文與其專業的相關性、連結性等。最後,Paul Hanstedt 教授總結提及,在這個劇變社會上,我們應該將社會的複雜性帶進課堂,幫助學生做好面對社會的準備。
當天臺、日、韓學者積極參與、收穫良多,參與人次約175,演講者和與會者雙方皆在此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學術交流與互動經驗。
本活動由韓國教養教育學會、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通識教育與國際交流分項計畫等單位共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