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講一:當數位創新遇上AI所激盪出跨域教學的火花
演講人:臺北醫學大學 大數據科技與管理研究所 張詠淳教授
在AI技術迅速發展、教育模式面臨轉型的今日,教學現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次全國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以「AI素養 × 數位教學新篇章」為題,邀請臺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科技與管理研究所的張詠淳教授,分享其多年來結合資訊科技、AI與跨領域課程設計的教學實踐,為與會者帶來一場兼具洞見與方法的精彩演講。
從「教什麼」到「為什麼要學」:重新思考教學本質
張老師開場便直指當前教育面臨的關鍵挑戰:在考試、點名、交作業等傳統制度下,學生是否真的學到了東西?他強調,教師不應只關注教了多少內容,而應深入反思學生「為什麼要學」、又「如何能學會」。尤其在AI浪潮席捲之際,「資訊科技素養」不只是能力,更是一種理解世界、溝通機器的語言。
他以「為什麼要學程式語言」為例說明:學寫程式的本質,其實是為了學會如何與機器對話。這並非只是技能訓練,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解決問題與表達邏輯的能力養成。因此,課程設計的出發點,應當是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與應用場景。
教材革新與混成教學:從線上到實體的多元融合
面對不同學習背景與程度的學生,張老師強調教材必須「平易近人、有連續性」,並結合理論與實作。他分享自己近年積極改編與開發教學內容,導入大量「生活化舉例」與「真實案例討論」,並以模組化單元方式呈現,使學生能逐步吸收與應用。
而在教學形式上,他採取「混成教學」策略,也就是整合實體課程、線上自學與遠距教學三者。除實體互動課程外,他更投入錄製線上教學影片,進行系統化優化與翻轉教室實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針對外籍學生的需求,以AI輔助製作「雙語影片」,將原以中文為基礎的教材,使用AI翻譯、配音成英文版本,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
此外,張老師重視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參與感。例如在作業設計上,他導入實戰挑戰元素,讓學生加入Kaggle平台進行競賽挑戰,將課堂所學實際應用於真實資料比賽當中,並安排課堂助教作為比賽中的「大魔王」,由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競賽成果也可以作為點名和考試以外的評分依據。
跨域整合的實踐與思維轉換
張老師結合自身長期於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現場的實踐經驗指出,資訊科技早已不再是侷限於單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是應與醫學、商業、設計等多元學門進行深度的「跨域融合」。他指出,資訊科技不應只被視為工程或理科的專利,而是一種橫跨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應用的素養。
在課程設計上,他強調導入跨領域思維,不僅在課程主題上進行整合,也鼓勵學生具備協作與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臺北醫學大學為例,學生多具有醫療專業背景,他鼓勵他們從自身專業出發,思考資訊科技在醫療現場中的實際應用,不再僅僅是撰寫程式,而是透過問題導向學習,訓練對社會議題與醫療情境的敏感度與解決能力。
教學不是灌輸,而是共學與引導
演講最後,張詠淳教授分享他對教學角色的再定義:「教學不是知識的單向輸出,而是與學生共學的過程。」他認為,AI的加入並非取代老師,而是促使教師轉型成為引導者、設計者與學習共同體的建立者。而對於與會者關於評量、考試等相關提問,他強調自主學習動機的重要性,分數不僅僅是用來檢驗學生記憶或標準答案的工具,應該轉化為激發學習動機與反思歷程的契機,以實作或競賽的方式進行評量,不僅更能貼近未來工作的需求,也有助於學生建立自信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