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從數位學習看通識教育與多元探索
目前職場最重要的三個特質是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認知和恆毅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的人才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或挑戰時,不會因「我不會」而退縮,而是會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我在選才時最看重這點,希望找到願意學習的人,遇到困難時會試著學習或找方法,而非簡單放棄。這類人具備自我迭代的能力,能在知識快速更迭的現代社會中持續成長。
其次,深入認識自己至關重要。儘管參考他人經驗有其價值,但若缺乏自我認知,便無法發揮優勢、規避劣勢,甚至難以理解自身情緒。如同我常跟團隊分享的,人各有不同,雖然可以參考很多人的經驗,但不夠認識自己就無法知道如何發展長處,避開短處;情緒覺察能力尤其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是自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三項關鍵特質是恆毅力。當面臨困境或挫折時,這類人不僅懂得如何堅持不懈,更能在逆境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恆毅力使人能夠克服短期困難,專注於長期目標。在均一平台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挑戰,正是團隊的恆毅力讓我們能持續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具備以上三項特質的人,職業生涯不僅更加寬廣,也能持續更長遠。
-
【iGER Day 短講:跨校合作】跨校師生社群與通識暨自主學習創新經驗分享
跨校師生社群與通識暨自主學習創新經驗分享
講者:
吳政憲 /
國立中興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文學院院長、歷史系教授 -
【iGER Day 短講:自主學習】Coding 101:Souly 網站開發心路歷程
【主題短講四:自主學習】
Coding 101:Souly 網站開發心路歷程
引言人:
陳錫民 /
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講者:
黃韻文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四年級 -
【iGER Day 短講:自主學習】我的通識.我來設計
【主題短講四:自主學習】
我的通識.我來設計
引言人:
丁后儀 /
大葉大學助理教授
講者:
林怡安 /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余宥榤 /
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四年級 -
【iGER Day 短講: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許諾與失落
【主題短講四: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許諾與失落
講者:
黃書緯 /
國立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
【iGER Day 短講:自主學習】短講座談
【主題短講四:自主學習】短講座談
-
【活動報導】2024 iGER Day 六大主題再現大學通識教育現場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nitiating General Education Renaissance, iGER)繼2023年定調以iGER Day為年度成果發表會後,2024的iGER Day以「融通與貫串—通識探索之旅」為主題,在7月4日(四)假政大公企中心舉行。iGER計畫以「啟動通識教育文藝復興」自許,iGER Day不只是計畫成果的發表,也希望藉此廣邀全國校院通識教育夥伴齊聚一堂,在經驗交流、同儕共學的同時,凝聚問題意識,攜手同行通識教育的下一哩路。活動開場,邀請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以「永續AI時代的通識教育」進行專題演講。吳部長認為,在AI浪潮下,大學通識課應該要讓學生「更像人類」,關注生活經驗、培養宏觀視野和慈悲心,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無法被AI取代。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
通識教育是通往人生永續幸福的基石
閱讀《博觀通識:國立大學》中七所大學(包括國立金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通識教育各校實施現況後,深刻感受到各校逐漸鬆動「專業」與「通識」的藩籬,走向以「專業知識為體、通識教育為用,培養 21 世紀最具競爭力的大學生為教育宗旨」。整體而言,各校基於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逐步擴展不同的觸角,包括國際化、多元文化及本土觀…等,已經實質突破了過去「小通識」或是「共同科目」的格局。這些學校通識教育的共同優點和特色是:融合 USR(大學社會責任)及跨域整合,充分展現各校特色。透過本書的分享,這些努力的成果值得他校借鏡。以下歸納出幾項回饋,供各界參考。
-
卓越通識 造就人才
「卓越通識,頂大必備」,一所好的頂尖大學必具備卓越的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亦是一個學生主要競爭力的學習來源。哈佛大學前校長 Derek Bok 在《大學教了沒?》一書中闡述,大學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應培育學生具有人生智慧,方能在多變社會中具有競爭力。Derek Bok 提出了八個重要能力的教育目標,這些能力大多與通識教育息息相關,包括: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廣泛的興趣、就業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專業能力以外,更是通識教育所要達成的核心目標。通識教育培養全人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取得平衡,提升其在多變社會中的競爭力。
《博觀通識:國立研究型大學》一書集結七所國立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經驗分享,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這些大學憑藉其豐富的教育資源,有效實施通識教育,體現了《大學教了沒?》中的前瞻性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