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20230705 文藻外語大學 行動諮詢服務
假 文藻外語大學 至善樓 行動諮詢服務之活動照片
-

20230614-16【2023永續通識、醫學人文暨 STEAM 教育國際研討會】
假 高雄市蓮潭國際會館辦理2023永續通識、醫學人文暨 STEAM 教育國際研討會之活動照片
-

20230714 iGER DAY
- 1個 Z 注目
- 3位校長觀點
- 4段風起雲湧
- 5大主題向度
- 10場實踐建構
iGER Day, the day we are eager for change.
假 政大公企中心之活動照片
-

iGER Day
假 政大公企中心 國際會議廳舉行
- 1個 Z 注目
- 3位校長觀點
- 4段風起雲湧
- 5大主題向度
- 10場實踐建構
iGER Day, the day we are eager for change.
-

-

20220801-0831【2022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1世紀大學理念的激盪與通識教育的創新】
舉辦時間從2022年8月1日至8月31日為期一個月,連續舉辦10場次之影視化研討會活動照片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2 : 面向大未來
教育資源的數位化與公共化,向來是教育部與全國各大專院校關注及努力的目標之一。目前有哪些公共教育資源可以利用?而AI時代來臨,科技工具能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跨領域學習利器?而資訊教育的方向又該如何與時俱進?
iGER Day規劃「實踐建構──面向大未來」交流論壇,以「Give & Take,加入通識課程聯盟,你我都是資源公共化的受益者」、「擋不住的資訊科技趨勢,通識如何乘風而上」為討論主題,分享計畫中關於全國夏季學院、資訊科技素養培育等項目的推動成果、教師心得與未來趨勢。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1 : 老師的多重宇宙
在大學知識殿堂的教學場域中,通識課可能是師生「距離感」最強烈的一塊。大部分的通識課因應修課人數需求會採大班制,修課人數多、來源科系也多,但學生願意投注在通識科目的積極程度卻多半低於專業科目,常見滿臉倦容的同學匆匆趕進教室,窩在遠遠的角落,最感興趣的可能是這門課分數甜不甜。實體距離之外,還有虛擬的距離,在疫情時代下加速普及化的線上課程,師與生隔著螢幕上課,更是讓許多習慣在實體課堂與學生面對面的老師感到不安。
鑑此,iGER Day「實踐建構」交流論壇之一,以「老師的多重宇宙」為主軸,規劃「線上課程如何掌握學生學習節奏、如何做好評量」、「以學習者為主體的上課模式怎麼進行」、「新通識裡老派共同科的創造性轉化」三大討論項目,共同討論這項通識課最難解的問題之一。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華梵大學林從一校長談通識教育的需要與想要
大約三年前,哈佛大學針對該校校友作過一項調查:「哈佛提供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哪一項對校友比較有幫助?」結果顯示,40歲以下的大多認為是專業教育,40歲以上的大多認為是通識教育。林從一認為,這結果不令人意外,且在絕大部分地區的絕大多數學校應該都成立──因為專業教育對職涯的啟動幫助較大,而通識教育「歷萬古而常新」的素養內涵,則在人一生面對的各種無常、變化與起伏時,方能產生較深刻的幫助。
對於生命知識的渴望,林從一以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的熟齡學生為例,「這個系所比較特別,獨立招生,大一新生平均年齡約55至56歲。他們多半經濟無虞,來讀大學是為了『完成人生意義』,因此學習動機非常強烈。」曾有熟齡年長學生與18歲的年輕同學一起上電腦繪圖課,年輕學生兩三下就操作完成,熟齡學生眼力不好、慢吞吞耗時許久,最後的作業結果卻相當出色,讓年輕學生大受刺激。「由此可知,獨立於經濟需求之外的學習動機是比較明確的,但我們也不能苛求年輕學子,因為職涯需求確實是他的燃眉之急。」
「通識的確是被同學需求了,但比較大的問題是通識沒被想要。」那麼,推動通識課的一大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學習他們一輩子需要,但眼前看似不急需要的東西?林從一指出,這當中最急迫的是「學習切身性」的問題──相較於可對應於職涯能力的專業教育,學生在通識教育上更容易出現「學習意義喪失症候群」:「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而若排除工作學歷上的需求,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換言之,通識教育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大學教育的,只是在通識教育有更明顯的呈現。」
「因此,重點是要引導學生『為己之學』。」林從一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力,找到「學習對自己的意義」。至於如何引導?林從一提出五項策略。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東海張國恩校長談「如何落實以素養為導向的通識教育」
在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的心目中,通識教育反映著大學的辦學理想,也是養成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關鍵。
「各位想想看,你在大學階段修過哪一門通識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許多東海大學畢業生而言,答案或許是同樣的:那就是東海獨特的勞作教育課。
撰文整理/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