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全國夏季學院「災害風險管理」課程紀實精華
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多元思考能力、社會責任與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全國夏季學院不斷深思能帶給同學怎麼樣的內容,才能有助其朝向多面向發展嘗試,災害風險是近年逐漸受到關注的議題,因此我們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災害相關研究師資,結合慈濟慈善基金會的專業設備與救災經驗,合力開設「災害風險管理」課程,此影片紀錄了跨單位合作課程師生之間的特殊體驗。 也能瞭解為何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及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的牆上都寫著「離災優於防災,防災重於救災、復建」的標語。
本課程為強化學生自主防救災能力,以內政部頒布之「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為基礎,教授學生天然災害風險之分析與應對能力,讓學生認識災害、了解防災科技應用學習與操作、模擬體驗災害情境。透過與社區互動,實作天然災害風險管理與策略之研擬,創造青年世代對災害工作的共識與行動。可以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誠敬正直、行事得宜的人。
【參考連結】全國夏季學院官網:https://www.n2.org.tw/
全國夏季學院FB:https://www.facebook.com/NTUsummercollege/
全國夏季學院IG:https://www.instagram.com/summercollege/
全國夏季學院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summercollege -
【典範通識課程】環境與永續發展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何昕家副教授
【環境與永續發展:讓通識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
在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許多學生往往將其視為必修的「營養學分」,難以真正感受到課程的價值。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多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理解永續發展議題,並將其與個人生活經驗緊密連結,進而培養關鍵的永續發展素養。
首先,教師需與學生建立三個重要的概念:「期待」、「態度」和「參與」。在「期待」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對課程內容、教師、同儕和自身的期望,並探討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聯繫。在「態度」方面,強調通識課程應被視為專業知識的擴展或個人興趣的延續。在「參與」方面,強調永續發展思維需要長期培養,不是短期可以達成的,需要透過持續參與才能有實質收穫。
在教學策略上,教師運用多元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採用「聽、想、寫、說」的循環教學法:聆聽課堂授課、引導學生思考與反思、完成學習任務、進行交流分享。接著,教師整合創新的教學引導策略,如圖像化思考、真實情境體驗、故事情境引導等,協助學生將抽象的永續發展概念轉化為更貼近生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教師設計了兩個重要的實踐導向評量活動。「SDGs說書人」活動要求學生選擇5個永續發展目標,進行環境觀察與紀錄。學生可以利用圖畫或文字方式呈現觀察的發現和感受,並在課堂上分享。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能更深入理解永續發展目標,也培養了系統思維和自我意識等關鍵素養。
接著是「SDGs行動家」活動,學生將前述觀察所得,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這個環節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創新規劃、溝通協作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學生需要運用微設計思考的方法,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在課堂互動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強調在永續發展議題中,思考過程比標準答案更為重要。課程特別強調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五大主軸:人們、繁榮、地球、和平和夥伴關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永續議題。
教師以「開啟窗戶」為隱喻,強調通識教育應為學生開啟不同的視野,而非限制思考。透過多元的教學方式,如多媒體講述、實地考察、社群媒體互動等,讓課程成為學生珍貴的學習禮物。正如馬克.吐溫所說:「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在我們背後。」期待透過這門課程能讓學生看見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通識教育猶如茂密的枝幹,與專業課程的主幹相輔相成,共同培育出茁壯的知識之樹。讓我們以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進一步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EgpVQk
# 通識教育#典範課程#環境與永續發展#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何昕家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 ElevateMusica - Corporate Business Motivation [No Copyright Background Music]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過去活動】4/17 -18「通識永續發展與社會參與線上研討會:實務、培力與專書發表」 講座暨專書出版發表會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GER)出版的 《永續發展與社會參與》 將以線上研討會方式發表。誠摯邀請各界參加,說明如下。
(一)活動:「通識永續發展與社會參與線上研討會:實務、培力與專書發表」
(二)議程如附件。
(三)時間:114年4月17日(週四)10:00至4月18日(週五)15:30。
(四)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MHYS5NgQLei3esB9。
(五)會議網址:https://meet.google.com/rpj-wmwj-jwt。
※(六)本活動可依照實際參加時數核發研習證明 -
【協助宣傳】「2025通識教育之創新與發展-SDGs永續發展×差異同理×跨域合作與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協助宣傳】
「2025通識教育之創新與發展-SDGs永續發展×差異同理×跨域合作與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以「SDGs永續發展」、「差異同理」及「跨域合作與對話」為主軸,並結合教育部近年來推動的「教學實踐計畫與研究」,規劃豐富多元的會議內容與活動,包括主題論壇、口頭與海報論文發表、優秀最佳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及教育參訪等,提供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大學校院教師共同參與、觀摩、討論和相互激盪,期對於國內外通識教育研究學者,無論是學術專業或教學品質有所裨益,進而提升臺灣通識教育學術的國際能見度,並促進優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敬邀通識教育相關人員共同參與!
----
日期:2025年6月6日(週五)至6月7日(週六)
時間:08:30-17:00
地點:實踐大學圖資大樓國際會議廳(M/N B2),M/NB202~206教室 -
2025年全國通識教育教師交流會徵求論壇提案
●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總辦公室)
●會議日期:2025年7月下旬
●會議地點:政治大學
●活動宗旨:為促進全國通識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深化通識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影響力,本交流會旨在提供通識教育工作者一個共享經驗、交流想法、探討挑戰與因應的平台。我們誠摯邀請全國各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提交論壇提案,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議題方向:
本次交流會特別關注以下八大方向的議題,歡迎通識夥伴們提交論壇提案:
1. 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建立通識教育行政主管與教師的交流平台,以換位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對方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尋求彼此理解與合作的模式,促進通識教育的健全發展。
2. 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與突破:討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前無法有效支持教師升等的現況,探索如何推動制度改革,使通識教師能透過教學實踐研究等多元升等途徑,共同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3. 通識教育與ESG永續發展:探討如何將環境、社會責任與治理等永續議題融入通識課程,分享各校執行或跨校合作的經驗。
4. 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討論通識教育如何連結大學社會責任,促成師生在地參與,發揮社會影響力並培養社會韌性。
5. 通識教育與AI時代的挑戰與轉機:探索人工智慧時代下通識教育的定位與價值,以及如何運用AI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6. 地方學與在地知識建構:分享所處場域地方學社群建構的經驗,探討如何透過跨校合作促進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傳播。
7.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探討通識中心轉型為學院的趨勢,從教師專業發展與角色調整分析其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8. 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當代社會關懷相關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例如:生命教育、家庭關係、媒體識讀、性別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