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邀請今天的分享時,我心裡其實有點錯愕,」虎尾科技大學康世昊主任坦言,「我們為什麼可以被邀請來分享?這讓我感到很意外。」但也正是這個機會,讓他得以向大家分享虎尾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從驚濤駭浪到穩健腳步的心路歷程。
成果專區
永續發展目標學的啟動:虎尾科大通識教育的轉型

2025-07-14

通識組織結構調整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程為主的學校,目前有一萬兩千五百個學生,近年來通識教育中心面臨了組織調整的挑戰,這些調整都是配合教育部所提出的各種計畫,包括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等做改變。過去在共同科的架構下,分為博雅組、國文組和數理教學組。然而在112學年度,國文組被安排與語言中心結合,學校也決定成立數理中心,於113學年度將微積分組移過去。這使得通識教育中心成為一個純粹的博雅組單位。
由危機引發的轉型契機
轉型契機源於一個危機。在前年,高教深耕計畫要求各校提出特色,學校提出了永續發展,並成立永續發展處。然而,某些主管單方面認為乾脆直接把通識教育中心併到永續發展處下面。這個提議被寫入高教深耕計畫書中,我們當時發現時,著實嚇了一跳!這讓大家意識到通識教育可能會失去原有的主體性,變得邊緣化,開始產生了危機感。
面對這樣的危機,博雅組老師,特別是黃士哲教授大聲疾呼:「我們是要坐以待斃,還是起來改革?」在這樣的共識下,決定主動提出改革目標──永續發展素養學程。原本這是在永續發展處之下進行課程融合,但我們將其轉化為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
「突然間,我們發現我們手中其實握有一張重要的籌碼──博雅教育。」永續發展目標(SDGs)如果僅僅是教育部推動的行政指令,那麼它的影響力有限。但如果能從教育的精神與理念出發,思考為什麼永續發展目標是應培養的素養,就能找到一條新的道路。重點在於用教育的精神跟教育的理念去思考永續發展目標,而不是把它當作行政指令。
透過永續發展素養學程重塑通識教育核心
通識教育中心在與學校溝通時,提出了關鍵的區別:「其實大家都在做『連連看』不是嗎?你只是要求各個課程去連連看,自己對應到SDGs哪一個目標,但你對課程的授課內容本身做了什麼調整?」永續發展處推永續教育,它只能推永續發展,只能提出多少KPI指標,但在通識教育中心,可以鼓勵學生一起思考永續發展目標本身的背景是什麼?它是不是真的有效?它會不會被推翻?它甚至是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烏托邦?這樣深層次的討論,在行政單位是不可能做的!
校方很快意識到,這種深度整合永續發展理念與通識教育的工作,是其他單位做不到的。按照黃老師的說法就是,沒有人要做這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嘗試將SDGs融入課程。從之前課綱裡面的三週擴展到六週,把永續發展目標放進授課大綱去做整合,而且還要經過審查。我們先做這樣的嘗試,為校內其他學院提供參考經驗,目標是不僅自己實踐,還能帶動校內其他的學院。
永續發展目標學(SDGsology)的啟動與落實
為了支持這一理念,虎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提出了創新概念:SDGsology,也就是永續發展目標學的概念,強調永續發展的素養與知識的重要性,將此作為通識博覽會的主軸,希望引起全校共鳴。當然,難免也會有來自內部的質疑。其中一個質疑來自老師們的擔心:如果教育部過幾年又換了另外一個目標,那我們不是白搭嗎?但經過討論,關鍵問題是:我們到底是為了行政指令,還是認為永續發展本身的素養與博雅教育的素養是可以結合的?最終大家達成共識,認為兩者是可以結合的。
接下來,第一步是確保師生理解SDGs的本質。康世昊作為雲林縣政府永續發展目標計畫的主持人,深知要先了解地方需求。所以他先邀請雲林縣政府的規劃師到課堂分享,探討通識博雅課程與地方需求的連結點。分析永續發展素養學程在通識博雅動態中的角色,以及與雲林在地連結的可能性。
此外,康世昊也強調課程革新不應只是單一課程教師的自願行為,而應有協作精神,包括場域協作和主題式協作。甚至透過與業師和夥伴團體的討論,反思多元文化教育或SDGs是否能從實際經驗中獲得回饋與啟發。這種討論在博雅教育環境中更容易開展。
主動轉型與制度支持,達成從邊緣到核心的蛻變
2023年,虎科大首次出版《通識教育通訊》,彙整所有SDGs相關課程。在實作層面,發展多元的專案,如新住民女聲主題月講座,這些專案逐漸擴展,例如與新住民及藝術欣賞課程結合,創造「雲林製皂」品牌,製作結合在地元素的手工伴手禮,幫助新住民提升自信並支持創業。
其次,則是重新規劃通識講座,不再僅是配合學校公關,而是與社會議題對應,包括SDGs、性別平等、勞動權益、國際視野和校園心理健康等。這些講座甚至被納入國立大學系統的名人講座,透過邀請學生上台與講者互動、提問,獲得了很好的反響,許多講者驚訝於工程導向學校的學生竟能提出深刻的人文社會視角問題。
隨著成功的推展,學校開始支持永續發展素養學程,除了原有經費外,還獲得了120萬元的高教深耕計畫支援,用於各種活動的舉辦。但不只以此為志,而是進一步發展「永續發展學」的深層內涵。進行永續發展素養現況調查,思考課程本身如何永續,以及它對通識教育的意義。在組織層面,致力於讓教師教學更加幸福,關注權益、編制和教學樂趣。
從最初看似沒有籌碼,幾乎被邊緣化的處境,站起來發現其實擁有獨特的優勢。超越了SDGs作為行政指令的框架,將其發展為一個從基礎認知到分析、素養再到反思的完整體系。在高教深耕計畫中,提出「永續發展素養學程2.0」,希望能夠實踐這一願景。
在學校支持下,讓校園成為學生實踐的場域。藝術課程的老師帶領學生在校園內創作裝置藝術,通識教育中心的外牆由修課學生共同設計完成。感謝校長的支持,讓我們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磨合,能夠安心地推行計畫,包括持續聘請教師以彌補課程的不足。
最後,康世昊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來修課的柬埔寨新住民同學帶我們的臺灣學生去林內。她是柬埔寨人,但在林內做志工。她向學生們介紹由日本人所傳承下來鳥居的故事。原來戰後日本神社被拆掉,原來的日式鳥居被加上了中式的牌樓,於是,一個日式混合中式的建築在林內被保存了下來。」一個新住民,向臺灣的學生,講述臺灣的歷史,介紹日本的文化遺跡,這樣的跨文化交流與理解,是透過這整個課程活動才有辦法做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