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意識到現實充滿困境的時候,我也了解到這是唯一能夠找到真正幸福的地方。」這句來自電影《一級玩家》的台詞,揭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2045年,當虛擬世界技術高度發達時,我們的學生是否還會關心這個真實世界?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通識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成果專區
論壇3報導:ESG觸媒:通識教育跨界永續發展教育—透過通識教育向真實世界學習,為永續未來而教

2025-08-17
引言:當教育遇見虛擬世界

數位原住民與數位新移民:世代差異的教學挑戰
論壇主持人何昕家老師分享了一個深刻的觀察:現今的教育工作者大多屬於「數位新移民」,他們的童年沒有電腦和網路,小學放學後的時光多在戶外度過。然而,他們面對的學生卻是真正的「數位原住民」,這些學生從小就接觸手機和電腦,課餘時間主要被補習班、安心班、才藝班和手機電腦所填滿。
一位教書40年的資深教師分享了他的適應歷程:從板書到幻燈片,從投影膠片到簡報,最後到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他最困惑的問題是:「我到退休之前,會不會要到虛擬世界教書?」根據人工智慧專家的預測,大約10年內虛擬教學就可能成為現實,關鍵在於「人類要或不要而已」。
這個回答雖然簡單,卻揭示了教育選擇的主動權仍在我們手中。面對這樣的未來趨勢,教育工作者們必須思考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的通識課程與真實世界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永續發展:超越環保的全面思維
論壇澄清了一個常見的迷思:永續發展不等於環保。雖然「環保」是最常出現的關鍵字,但永續發展的範疇遠比環保更廣泛。許多人誤以為學校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就等同於推動永續發展,這樣的理解過於狹隘。
根據1987年聯合國的定義,永續發展是一個跨世代責任的課題,核心概念是「滿足」,包含個人滿足、社會企業滿足,以及國家間的滿足。這三個層次構成了環境、經濟、社會三大支柱,而文化則貫穿其中。
這三大支柱間存在微妙的平衡關係。論壇提出反思:你的生活地區是否曾為了維護環境而將經濟發展放在後面?是否為了社會公平正義而犧牲經濟發展?又是否為了經濟發展而影響社會或環境?這些問題要讓大家認知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從歷史脈絡看,永續發展經歷了人類不斷反思的過程,從1960年代的《寂靜的春天》到《成長的極限》,再到1987年永續發展定義的確立。聯合國因此每15年設定發展目標,從千禧年發展目標到現在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都是為了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指引。
東吳大學的跨域實踐:從困惑到創新
東吳大學華語中心主任林宜陵老師分享一個中文系教授如何面對ESG挑戰的故事。她坦言,自己的學術背景是中文系,初聽到ESG時完全不知所措,但在校長不斷強調其重要性下,她開始尋找突破方法。
透過教育部通識教育社群計畫支持,她成功開設了「美麗新境界」跨域講座課程。這門課程大膽邀請業界專家分享實務經驗,包括水泥產業永續轉型專家、半導體產業永續發展專家、全球電梯公司治理專家等。
這種跨域合作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業界講師不僅為學生帶來第一手實務知識,更在課後持續與學生保持聯繫,提供實習機會甚至職涯諮詢。這些專家雖然只收取微薄講師費,但給予學生的價值遠超金錢所能衡量。更令人驚喜的是,這種模式還促成了更大規模的產學合作,為學校理學院獲得兩千萬的半導體學程捐贈。

業界專家的教學現場:真實的挑戰與反思
東吳大學專技副教授尹崇恩老師分享則是毫不保留地分享在東吳大學授課的真實挑戰:永續概念對通識學生過於專業抽象,需要大量簡化處理,但這又容易讓內容失去專業性。通識學生期待輕鬆學習,但永續議題本身具有專業門檻,這種期待落差常造成教學緊張。
跨域合作也帶來困難。不同學科背景學生在學習能力、興趣重點上差異很大。她提到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要求學生報告碳排放調查時,有組學生報告的冷氣品牌是台灣沒有進口的韓國品牌,最後發現是兩位韓國交換學生完成整份報告,其他本地學生完全沒參與。
更複雜的是學科領域間的競爭。永續議題涉及會計、法律、管理等多個領域,容易產生「搶地盤」問題,當通識中心開設永續課程後,相關科系也會開類似課程,形成微妙競爭。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她也分享令人鼓舞的成果。早期修課學生中,有多位畢業後進入企業永續部門工作,顯示通識教育確實能為學生開啟新的職涯視野和機會。

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
面對永續教育的複雜挑戰,論壇分享了多種實踐檢驗的創新教學方法。生命經驗連結是關鍵,任何永續議題討論都必須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產生連結,讓抽象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多元視角思考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圖像化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複雜的系統性問題,故事敘說傳達永續發展的歷史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深層意義,另外,真實經驗體驗雖有操作限制,但仍應盡可能安排學生接觸真實案例。論壇特別展示了「說話人卡片」的運用,這種視覺化工具激發學生創意思考和深度討論。另外,可以用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作為框架,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深入探討的議題,設計思考和未來思考則可以培養學生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前瞻性視野。
17天練習:從思維到習慣的轉化
論壇提出了「17天練習」方案,幫助教育工作者將永續思維內化為教學習慣。每天選擇一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進行閱讀、觀察和反思:深入了解該目標的內容背景,觀察工作和生活環境中的相關現象,睡前反思這個目標在生活中如何體現,可以採取什麼行動,如何引導學生關注。
這個練習的核心價值在於將永續思維轉化為日常習慣,當教育工作者習慣性地從永續角度觀察思考時,永續教育就會自然融入教學實踐。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比外在的課程設計或教學技巧學習更能產生深層持久的影響。

重塑自己:面對未來的核心能力
論壇以哈拉瑞教授的演講作結。哈拉瑞提到,未來工作市場將面臨持續顛覆,一個人可能需要在40歲從卡車司機轉職為瑜珈老師,50歲又要轉換為虛擬世界設計師。這種快速變遷要求人們具備「重塑自己」的能力。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具有雙重意義:我們需要具備強韌內在能力面對多變的教育環境;同時也要透過教育培養學生的情緒智慧、心理平衡和終身學習能力。
哈拉瑞強調,未來最重要的投資是情緒智慧和心理平衡,以及保持終身學習和改變的能力。他用生動比喻描述教育轉變:過去教育像建造具有深厚地基的石屋,現在更像構建可以快速摺疊移動的帳篷。
這對通識教育具有特殊啟發。通識教育的價值不在於提供專業深度知識,而在於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整合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這些「軟實力」反而可能比專業技能更重要持久。
結語:真實世界的拼圖
論壇最後透過「說話人卡片」互動活動,與會者體驗了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每位參與者在卡片背面發現來自全台灣不同角落教育工作者的想法感悟,這些便利貼記錄著不同的教學經驗、困惑、期待和反思,構成了教育現場的真實縮影。
正如主持人何昕家老師所說:「大家都是真實世界的一塊拼圖,當我們聚集在一起時,我們拼起了真實世界的樣貌。」這深刻說明了通識教育的使命:不是給學生標準答案,而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在複雜真實世界中的位置,培養參與永續發展的能力和意願。
面對2045年可能到來的虛擬世界,我們面臨根本性選擇:是讓學生逃避到虛擬世界尋找虛假滿足,還是幫助他們在真實世界找到真正意義?通識教育與永續發展的結合,或許正是這個問題的答案。當我們的課堂能夠連結真實世界,當學生開始關心永續未來,當教育能夠培養面對變遷的能力,我們就在為更好的未來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