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3 : 重定位通識教育自1984年起出現在臺灣各大專院校,而負責辦理通識課的單位則依各校辦學需求,除了單位形式有虛有實,師資、經費等資源也有差異。如今,通識教育在臺灣將邁入40年,該是時候重新確認其「定位」──通識中心在高教體制結構中承擔了哪些任務?未來又應以何種形式存在,才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而放眼海外,其他國家的通識教育現況,是否能帶來新的啟發?最重要的,當我們談論「通識」,該如何賦予它一個適切的論述?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成果發表會iGER Day舉辦「實踐建構──重定位」交流論壇,以「從通識教育的國際視野,看新通識的變與不變」、「通識單位的精進自立與他需創造」及「通識教育學院化,你的經驗我想了解」為題,邀請全國各校通識中心資深及核心教師共同交流,分享在行政及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觀察。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通識教育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撰文整理/曾令愉
撰文整理/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