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
iGER行動諮詢服務(國立中央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五十八校
國立中央大學的辦學願景為「以人文關懷為底蘊,以跨域融合為創新」,強調跨域合作、社會參與、自主學習與國際移動能力,以呼應未來產業對人才的期待。由於理工與人社學院學生比例落差大,因此學校依據學生特質及各院差異,設計多元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與參與度。
為達成此目標,學校以通識中心作為平台,協助議題導向的跨域課程開發設計。主要推動策略包含三大主軸:第一是培養學生的「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使教室與世界連結,提升實作能力;第二是強化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將科學性分析與人文思維用於真實世界,以解決問題;第三是「規劃實作與社群形成」,讓學生透過跨域合作,學習溝通、思考、領導能力。學校亦建立自我改善機制,針對新設立的學分學程,進行學習成效評估與影響力分析。
課程實施方面,除了傳統核心與選修通識,學校還規劃創新課程,旨在關注跨域與回應當代問題,其中,「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引導學生從社會實踐中探索自我、「敘事與數位實踐學分學程」整合科技與人文,培養學生思考和表達能力。
在資訊通識推動上,學校每學年穩定開設31至34門資訊及程式設計相關選修通識課程。課程內容緊扣當代議題,引導學生使用數位工具協助判讀事實、查證資訊,防範假訊息危害,培養監督與批判媒體的能力,進而達成公民參與和討論。此外,在UFO計畫支持下開設的「人工智慧與跨域運用學分學程」,依據學生領域不同,培養相應的AI運用能力——理工領域人才能藉此增添對人文關懷議題的關注,避免可能造成的AI倫理問題;人社領域人才則能奠定對AI及其相關法律和倫理的知識,以協助產業正確應用AI技術。此學程更規劃了完整的核心(cornerstone)、關鍵(keystone)、總結(capstone)修課路徑,不僅提供紮實而有系統的課程內容,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意願。
-
人文意義如何生成?哲學批判思維 × AI
論壇主持人:甘偵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論壇引言人:蔡偉鼎/政大哲學系副教授、張智皓/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奕融/東吳大學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在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這不僅是技術工具的更新換代,更是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深層反思。當AI可以在瞬間生成看似完美的答案時,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受到根本性的質疑。本次論壇邀請了三位具有哲學背景的教師,分享他們在不同教學環境中如何將哲學思維與AI議題結合,探討通識教育在新時代的定位與可能。
-
世變中的大學博雅教育 : 談哈佛通識教育改革
時間:2022 年 12 月 6 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羅家倫講堂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現代大學中,始終扮演著銜接「專業知識」與「公共生活」的橋樑角色。它不僅關乎知識的廣度,更在於培養學生能夠在多變的世界裡思考、對話與行動的能力。近年來,全球政治、科技與社會的劇烈變動,使得「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再度成為各國大學反思的核心議題。
本文從包弼德教授的跨文化經驗出發,對歐美通識教育傳統、哈佛制度的演變,以及現行通識教育改革的理念進行梳理與反思。
-
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
論壇主持人: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主任
論壇引言人:林大森/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博雅學部學部長、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在全球化脈絡下,地方知識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5年7月24日舉行的「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以「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為主題,邀集臺北大學、宜蘭大學等多所院校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將在地知識融入通識教育,並以地方資源為核心推動深化學習的實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