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20221129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20221129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活動照片
-
2024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2024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
【高教最難論壇】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11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會議「游於變:直面未來的通識教育」
11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會議「游於變:直面未來的通識教育」活動照片
-
【致謝】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圓滿結束!
感謝所有講者及與會貴賓的參與,與我們一同在廣袤的知識叢林中探索與歷險,願我們始終保有「思考的野性」。
從專題演講、高教最難論壇、探索共創、三場主題短講到綜合座談,在此起彼落的歡笑聲中,分享經驗、交流互動,度過充實的一天。
我們非常榮幸能與各校的通識教育夥伴們並肩直面未來的通識教育,期待下次再相會。 -
靜宜大學:從Z世代學生的生命與學習經驗出發
【高教最難論壇】重新思考通識教育—從Z世代學生的生命與學習經驗出發
■講者:林思伶 / 靜宜大學校長
「每次回到校園面對學生,我都要跌倒一次。」
穿梭於政壇與杏壇間,擁有豐富經歷的林思伶校長,面對新世代學子的不同樣貌,她笑說:「以前我會開玩笑比喻學生是很難溝通的外星人,現在不只是外星人,還是抽象人!」
那麼,因應不斷變化的世代和思考邏輯跳躍的學生,學校該如何重新探索與定位?
林思伶校長認為,最重要的關鍵是「認知」,「尤其是校長本身的理念,校務系統的支持」。面對當前多變的時代,學校需要更靈活、更具包容性,培養學生因應自身人生未來挑戰的能力,「我們有必要對教育的變革,懷抱更多期望。」 -
致理科技大學: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
高教最難論壇:面向通識教育—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
■講者:陳珠龍 / 致理科技大學校長
「如何做人──尤其是做一個負責做事、尊重他人的人,這必須靠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早越好。」
為此,致理科技大學著重於養成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通識課程的發展上積極回應聯合國的SDGs議題,並將通識課結合其他計畫進行延伸。例如:結合USR計畫,將課程延伸到鄉土場域,帶領學生發掘議題,培養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另外,還相當強調實踐,引入業師資源,實施雙師教學制度,讓校內專任教師與業師能互動配合,希望能提高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參與度。
談到未來展望時,陳校長表示:「期待學生能在知識經濟時代,成為有熱情與影響力的人。」 -
朱敬一院士:以通識撐開野性思維
【專題演講】關於通識教育的幾個故事
■講者:朱敬一 / 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人,但都該成為完整的人—通識教育就是幫助我們成為完整的人。」
本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特邀中央研究院朱敬一院士以「關於通識教育的幾個故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朱院士提醒我們在臺灣教育框架下培養出的人才善解題,卻不善提問。大學更應該鼓勵學生「野性思考」,而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足以撐起(spanning)所有知識體系基本知識的能力。
問題是,什麼樣的通識教育能幫助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對此,朱院士給出三個通識教育的關鍵詞:野性思維(Inquistive Minds)、撐開 / 起(Span / Spanning)、經典(Classic)。
一起來聽聽朱院士的演講吧! -
【iGER Day 短講:素養導向】游於變—直面未來的通識教育
本部影片邀請《報導者》李雪莉營運長、均一教育平台呂冠緯董事長、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溫怡玲執行長從業界人才需求的角度切入,談高教人才的培育,並表達對通識發展可能性的期待。
-
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
【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
講題 1:學富5G─與AI深度討論(Quality Talk)的教學應用策略
■講者:王世豪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
講題 2:人工智慧協作學習
■講者:胡詠翔 /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講題 3:資訊素養教育如何塑造未來人才—銘傳大學的實踐之路
■講者:賈叢林 / 銘傳大學教務長、教學暨學習資源中心主任
內容:
本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的短講。在「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愛因斯坦會用一個小時解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可是他會把最重要的時間,花在去想:那個問題是什麼?」王世豪助理教授於通識課堂運用 ChatGPT、Perplexity、Felo等工具,透過提問營造人與人之間、人與 AI 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以進行通識課程教學設計。
胡詠翔副教授則著重學習分析、人工智慧協作學習領域。針對AI在通識的角色,他認為,除了開設培養 AI人才的課程之外,如何在通識課堂導入AI來支援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積極運用學生在數位學習平台所留下的學習軌跡資料,也是重要的課題。「數位學習不是把課程放上網路就完成了,學生在平台上所留下的數據與軌跡,也應該成為教學應用場景的重要一環。」
最後,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介紹了銘傳大學面對AI時代所做出的戰略回應:「我們藉由AI應用重新調整銘傳大學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是『+AI』 策略,將IT和AI的力量帶入所有教學與研究領域,讓專業變得更強盛;另一方面是『AI+策略』,反過來讓IT和AI的未來方向能夠通過所有其他專業領域的見解來塑造,讓AI變得更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