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111學年讀書會教師社群「銜接和跨域通識課程開發與設計」
「銜接和跨域通識課程開發與設計」讀書會以中國科技大通識課程「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的修訂,以及跨域課程「環境走讀與描繪」的開發為討論主軸。前者以培育學生基礎資訊能力,藉以後續銜接專業系所的程式應用課程。後者則是對應永續發展目標(永續城市與社區) 由通識教師和專業系所教師共同發展跨域課程,藉以培育學生跨領域學習力和創作力。
社群召集人:徐惠莉副教授
-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高雄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永續發展」
本社群是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以下簡稱高空大)通識教育中心的專兼任教師為核心,並邀請高空大大傳系、高餐大通識教育中心、中山大學公事所等專任老師加入所組成。本社群承續前次「都會發展規劃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計畫的理論基礎,進行本次落實於「高雄發展概論」課程的執行計畫。
介紹高雄市的發展歷史脈絡,從原住民在高雄、閩客族群開發高雄、大航海時代的高雄、鄭氏開發、清朝設治、日本開發哈瑪星、鹽埕、高雄港建設、國民政府規劃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2000年以後的各項新建設,以及展望未來的S型科技廊帶、新南向基地、淨零政策等永續發展課題。
同時,也將介紹高雄市各個階段的歷史性建築與指標建築特色,並將重點介紹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多元宗教特色(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錫安山)、海洋產業與遊艇活動產業發展、全球視野下的未來高雄新視野等專業主題。
社群召集人:胡以祥副教授社群成員:何清林副教授、黃建超副教授、劉維群教授、謝政勳助理教授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典範通識課程】環境與永續發展/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何昕家副教授
【環境與永續發展:讓通識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
在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許多學生往往將其視為必修的「營養學分」,難以真正感受到課程的價值。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多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理解永續發展議題,並將其與個人生活經驗緊密連結,進而培養關鍵的永續發展素養。
首先,教師需與學生建立三個重要的概念:「期待」、「態度」和「參與」。在「期待」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對課程內容、教師、同儕和自身的期望,並探討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聯繫。在「態度」方面,強調通識課程應被視為專業知識的擴展或個人興趣的延續。在「參與」方面,強調永續發展思維需要長期培養,不是短期可以達成的,需要透過持續參與才能有實質收穫。
在教學策略上,教師運用多元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採用「聽、想、寫、說」的循環教學法:聆聽課堂授課、引導學生思考與反思、完成學習任務、進行交流分享。接著,教師整合創新的教學引導策略,如圖像化思考、真實情境體驗、故事情境引導等,協助學生將抽象的永續發展概念轉化為更貼近生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教師設計了兩個重要的實踐導向評量活動。「SDGs說書人」活動要求學生選擇5個永續發展目標,進行環境觀察與紀錄。學生可以利用圖畫或文字方式呈現觀察的發現和感受,並在課堂上分享。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能更深入理解永續發展目標,也培養了系統思維和自我意識等關鍵素養。
接著是「SDGs行動家」活動,學生將前述觀察所得,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這個環節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創新規劃、溝通協作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學生需要運用微設計思考的方法,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在課堂互動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強調在永續發展議題中,思考過程比標準答案更為重要。課程特別強調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五大主軸:人們、繁榮、地球、和平和夥伴關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永續議題。
教師以「開啟窗戶」為隱喻,強調通識教育應為學生開啟不同的視野,而非限制思考。透過多元的教學方式,如多媒體講述、實地考察、社群媒體互動等,讓課程成為學生珍貴的學習禮物。正如馬克.吐溫所說:「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在我們背後。」期待透過這門課程能讓學生看見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通識教育猶如茂密的枝幹,與專業課程的主幹相輔相成,共同培育出茁壯的知識之樹。讓我們以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進一步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EgpVQk
# 通識教育#典範課程#環境與永續發展#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何昕家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 ElevateMusica - Corporate Business Motivation [No Copyright Background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