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全國夏季學院
『全國夏季學院』主要辦理「全國性暑期通識課程」,提供全國各地大學院校學生及高中生修習,除了跨校間能相互認抵學分外,更藉由精選、整合來分享各校特色課程。不論夥伴學校與否,讓各地大學師生,皆能有跨校、跨領域之交流,以實踐通識教育精神,達到資源共享的理念。為加深其教育內涵,近年更擴大合作範圍,在學校方面強化與各大學、各產業的合作,向上連結社會職業倫理,同時也向下至高中端之連結。
-
111年全國夏季學院「夏季。花想樂」始業式
全國夏季學院相信博雅通識的涵養應不僅限於課堂,而是存在於生活的每個時空。 為了迎接即將展開的暑期學習旅程,我們特別舉行將藝術、學術與實作結合的始業式, 希望以博雅精神為核心的理念,能在所有與會者的生活中進一步發展。
為此,我們請來了法國花藝大使-法意館館長Claude Cossec老師,帶領大家瞭解歐美花藝的色彩與構圖美學,並透過觀摩討論與實際操作,讓每一位學員體現內化所學的成果。不論是重要節慶還是告白的日子,又或者是日常生活,更多了一種自我表達的語言~ 在這博雅氣息下,宣布新暑期課程的開始。
參考連結:
全國夏季學院官網:https://www.n2.org.tw/
全國夏季學院FB:https://www.facebook.com/NTUsummercollege/
全國夏季學院IG:https://www.instagram.com/summercollege/
全國夏季學院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summercollege -
【高教最難論壇】致理科技大學: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通識教育是通往人生永續幸福的基石
閱讀《博觀通識:國立大學》中七所大學(包括國立金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通識教育各校實施現況後,深刻感受到各校逐漸鬆動「專業」與「通識」的藩籬,走向以「專業知識為體、通識教育為用,培養 21 世紀最具競爭力的大學生為教育宗旨」。整體而言,各校基於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逐步擴展不同的觸角,包括國際化、多元文化及本土觀…等,已經實質突破了過去「小通識」或是「共同科目」的格局。這些學校通識教育的共同優點和特色是:融合 USR(大學社會責任)及跨域整合,充分展現各校特色。透過本書的分享,這些努力的成果值得他校借鏡。以下歸納出幾項回饋,供各界參考。
-
2025年全國通識教育教師交流會徵求論壇提案
●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總辦公室)
●會議日期:2025年7月下旬
●會議地點:政治大學
●活動宗旨:為促進全國通識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深化通識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影響力,本交流會旨在提供通識教育工作者一個共享經驗、交流想法、探討挑戰與因應的平台。我們誠摯邀請全國各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提交論壇提案,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議題方向:
本次交流會特別關注以下八大方向的議題,歡迎通識夥伴們提交論壇提案:
1. 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建立通識教育行政主管與教師的交流平台,以換位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對方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尋求彼此理解與合作的模式,促進通識教育的健全發展。
2. 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與突破:討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前無法有效支持教師升等的現況,探索如何推動制度改革,使通識教師能透過教學實踐研究等多元升等途徑,共同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3. 通識教育與ESG永續發展:探討如何將環境、社會責任與治理等永續議題融入通識課程,分享各校執行或跨校合作的經驗。
4. 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討論通識教育如何連結大學社會責任,促成師生在地參與,發揮社會影響力並培養社會韌性。
5. 通識教育與AI時代的挑戰與轉機:探索人工智慧時代下通識教育的定位與價值,以及如何運用AI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6. 地方學與在地知識建構:分享所處場域地方學社群建構的經驗,探討如何透過跨校合作促進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傳播。
7.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探討通識中心轉型為學院的趨勢,從教師專業發展與角色調整分析其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8. 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當代社會關懷相關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例如:生命教育、家庭關係、媒體識讀、性別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