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團隊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獲得各校熱烈響應,共計有近一百二十所大學參與,一百六十餘位通識教育主管以及相關教師出席。共同交流通識教育現況與未來展望。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院士進行專題演講,朱院士以「關於通識教育的幾個故事」為題,提醒我們臺灣教育框架下培養出的人才善解題,卻不善提問,大學應該鼓勵學生「野性思考」,而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足以撐起(spanning)所有知識體系基本知識的能力。
早在十六年前,朱敬一院士就在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的專題演講,提出「融通」與「貫串」兩大關鍵詞,破解當時許多人把通識視為簡化課程的誤區。
如今,面對變遷更加快速劇烈的時代浪潮,通識教育該有什麼樣的新使命與新願景?「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人,但都該成為完整的人—通識教育就是幫助我們成為完整的人。」什麼樣的通識教育能幫助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對此,朱院士再度給出三個通識教育的關鍵詞:野性思維(Inquistive Minds)、撐開 / 起(Span / Spanning)、經典(Classic)。
成果專區
【專題演講】朱敬一院士:以通識撐開野性思維
2024-12-18
通識教育的關鍵字:野性思維、撐開、經典
野性思維(Inquistive Minds):要有教養,也要保持野性
「Inquistive Minds」可直譯為好奇心,但在朱院士本次演說脈絡中,不妨翻譯成「野性思維」。
朱院士特別強調,「野性」是指思考維度的創意與串聯(connecting dots and unconstrained),而不是行為教養上的野,「台灣教育環境著重培養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但有教養不該等於沒野性。如果這過程中讓學生的野性消失了,我覺得也需重新思考。」他以量子力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玻爾(Niels Bohr)就讀哥本哈根大學時面對的一道物理題為例,「假設有一個誤差無限小的氣壓計,如何用它測量一棟樓的高度?」玻爾明明知道主考官期待的答案是從樓頂與地面的氣壓差聯立求解,但他偏偏想了一堆奇怪的答案,還告訴考官:「我就是不喜歡寫你們想看的答案。」
朱院士解釋,玻爾看似「耍叛逆」的行為,內核其實是創造力與好奇心的解放,「這就是inquistive minds,很難定義這是什麼,大致是對許多事情保持好奇與狐疑,不視為理所當然。」
不將世間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人才能突破框架,找到意想不到的創新與連結。「包括賈伯斯在內,很多人說過類似的話:innovation(創新)來自connecting dots(連結)。很少有什麼事情是無中生有,大部分的創新來自於把看似不相干的事情連在一起。」朱院士又以美國太空總署(NASA)工程師羅伯特.朗(Robert J. Lang)為例,「羅伯特是個摺紙鬼才,為了專心摺紙決定退休,卻又因摺紙而被請回NASA,解決衛星發射的難題。」摺紙與衛星有何相干?「試想,衛星的樣子就像一把撐開的傘,要將數千把『傘』發射到外太空,當然要先收折再展開──這不就是摺紙鬼才羅伯特的專長了嗎?
撐開 / 起(Span / Spanning):撐開 / 起知識的廣大空間
玻爾與羅伯特看似是天才特例,但跳脫標準答案的野性思維,卻不是天才特權。朱院士認為,作為基本知識的通識教育,就是培養野性思維最好的土壤。以線性代數的基向量為喻,「只要(1,0,0)、(0,1,0)、(0,0,1)三個向量,我們就可以span(撐開)整個三維空間;但如果給的是(0,0.9)、(0.0.95),就太接近、角度太小了,很難span。」朱院士進一步解釋,「(0,0.9)、(0.0.95)」就像是應用與操作型知識,不夠基本,很難有撐開知識體系的延展性。」
朱院士舉例,如果課程設定是一堂「寶石鑑定」課,學生只能學到鑑定的技術;但如果將主題調整為「寶石」,不僅能談寶石的定義、價值形成、化學結構,更能開展至生物學領域(琥珀是否能保存的蚊子DNA)、文史領域(和闐玉的命名與形成的地質因素、歷史上有哪些奪寶戰爭)等等。如此,通識課便不會只是操作技術的傳授,而能夠培養學生基本溝通能力、文化價值觀與人文關懷,「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就是很好的spanning範例。」
經典(Classic):經典是恆久的當代
然而,在浩瀚的世界裡,當基礎知識仍然龐雜,教學者又如何找到具有spanning特質的內容?朱院士說,「A classic is a contemporary of all times,經典是恆久的當代,是一個可信賴、enabling spanning的切入。」
例如在黃春明的小說中,可以讀到源自土地那股鮮活的文化與生命力。朱院士笑說,有次黃春明跟他說「你們都市人沒什麼文化」,「鄉下人說到風箏,有剝、切、烘、糊、綁、拉各種動詞;但都市人卻只有一個:買。」又像是深受林風眠繪畫美學影響的文學作家木心的《雙重悲悼》,展現了從美學觀看文學的獨特視野,皆是極具延展性的經典範例。
通識教育著重於基礎知識的拓展與思考面向的開放,朱敬一院士特別於結論時提到:「我認為通識沒有資優班。」不追求資優,通識教導的是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凡人,一個有教養卻又能保持野性思考的凡人。究竟該怎麼做呢?朱敬一院士提示:「叛逆一些,不要那麼將習慣視為理所當然。認命一些,許多成長都是在艱苦的大環境裡成就的。傻勁一些,讓興趣發展,別太計較短期回報。」
看似簡單,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養成。通識莫過如此。
(整理撰文/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