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成果專區
【高教最難論壇】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
2025-01-02
啟發學生的自愛紀律與利他行動
「慈濟歷任的校長,都非常重視通識課。」由證嚴法師籌設創辦,從慈濟醫學院轉型而成的慈濟大學,向來以培育具有慈悲利他精神的專業人才為宗旨。現任校長劉怡均說,慈濟的通識教育是開展博雅、全人教育的重要基礎,「我想引用黃俊傑教授的觀點:通識重要的是建立人的主體性,與客體情境建立互為主體關係的教育,也就是完成一種『人的覺醒』的教育。」
如何覺醒?「慈濟的核心理念是『緣起相依』,all beings are inter-dependent。所以慈濟的通識教育,著重啟發學生的自愛紀律與利他行動。」劉怡均校長自身專長於腦科學研究,尤其致力於探索大腦學習記憶機制以及利他行為的神經獎賞路徑,她指出,慈濟的每位學生都會修茶道、花道通識,有些醫學院的學生會特別去修靜坐的通識課,「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在這個資訊氾濫、手機高度使用的時代,這類靜心靜坐的通識課,可以輔助訓練前額葉專注的功能。」大腦中,前扣帶皮質與倫理、紀律、道德有關,前額葉與目標、決心、同理、自我有關,杏仁核則與情緒與恐懼有關,透過教育可以開啟大腦利他路徑的獎賞迴路,從行為改變思維,形成良善的利他循環。
同時,慈濟大學也結合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帶領學生積極回應社會議題,例如扶助烏克蘭學生來台就學、0403花蓮震後為學生開啟災難應變教育並投入賑災志工行列等,「對於環境的關懷與回應,是給學生最好的一堂課。」
從學者成為覺者
回到本次論壇的主題「高教最難」,劉怡均校長笑說,「最難的還是如何從學者成為覺者。」包括在通識課程主題的選擇上,劉怡均校長強調追求品質,「我都和老師們說,千萬不要把課程當成結緣品。」她以賈伯斯為例,「當年賈伯斯因為一堂書法課,而影響了今日改變世界的蘋果美學。好的課程,一堂就能帶給學生無限啟發。」因此,在「從學者成為覺者」的這條路上,不只是學生,老師也是同行者,劉怡均校長鼓勵每一位老師持續探索與精進,以通識教育推動良善循環。
(整理撰文/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