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博觀通識:國立大學》中七所大學(包括國立金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分享後,我深感欣慰。相較於 20 年前,這些學校的通識教育有顯著的進步,整體實施卓然有成。各校的經驗和成果展示了通識教育在理念、目標、課程設計、教學質量和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創新與發展。這些成果體現了各校在推動通識教育上的努力與用心。各校通識教育之特色與發展值得其他學校參考。以下分享我印象深刻的項目:
(一) 國立金門大學:國立金門大學發展以「金門學」為基底的環境通識教育,深具特色。該校透過「金門學概論」自主學習通識課程,深耕「環境教育」,結合在地文化與自然生態,營造出結合地方學特色的人才培育模式。
(二) 國立屏東大學:國立屏東大學成立「大武山學院」,整合「共同教育中心」、「博雅教育中心」、「跨領域學程中心」和「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等,推動通識教育與跨域學程和在地連結,展現出卓越的通識教育整合能力。
(三)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兼顧通識教育內涵,將共通職能 UCAN 融入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劃與實踐。該校從解決社會場域問題的實踐著手,並以更彈性的選修或學分認抵制度去落實,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四)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面對「營養學分」及「滑世代」的雙重挑戰,提出多項創新措施:推廣「互動式教學方案」和辦理「通識課綱提案競賽」,提升學生參與程度。強化行政支持,實施「降低倒課風險」之宣導,支持班級經營、提供評量基準、正面回應學生意見回饋、開發具實作性質的通識課程,這些創新舉措皆值得他校借鑒。
(五)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提出「跟上世界的腳步― 有韌性的通識教育」,通過通識教育評鑑促進組織和課程改革。該校實施多種創新教學制度,包括「自己的通識自己開」的自主學習計畫、彈性開課的「博雅講堂」、微學分、共時授課、跨領域學程等,展示了具有韌性的通識教育實踐途徑。
(六) 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大學以「鳶山薪傳」闡述該校通識教育的創新探索。通識教育與人文學院、電機資訊學院、永續創新國際學院等單位進行資源整合,致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人」。該校通識教育結合三鶯地區在地特色,發展出獨樹一格的三鶯社區發展課程與在地關懷校園文化。
(七)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通識教育的精進轉型強調創新、跨域與永續。「人工智慧概論」與「海洋科學概論」為該校共同必修的特色通識課程,順應 AI 協作教學趨勢,並展現海洋專業立校的精神。其中,「海洋科學概論」是一門大一必修課程,內容為議題導向,由跨院系教師共同教授,涵蓋海洋的物理、化學、地質、生物與海洋工程等,為大一學生奠定海洋科學的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