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iGER計畫所舉辦「游於變—直面未來的通識教育」全國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講者:鄭怡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林彥廷/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院長
在高等教育快速變遷的時代,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基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保持通識教育本質的同時,回應時代需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亟需思考的課題。本文整理了臺灣師範大學、屏東大學兩所學校在通識教育改革上的實踐經驗,從組織變革、課程創新到教學模式轉型,呈現不同類型大學在通識教育發展上的多元路徑。
成果專區
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臺師大、屏東大學的實踐經驗

2025-07-14
臺灣師範大學:以學校高度重塑通識教育架構
改革的起點與動機
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鄭怡庭分享了他從2018年到2022年擔任研究生教務組長,2022年到2024年接任通識中心主任的經歷。他表示進入行政職務是因為對教育有熱情,同時看到臺師大通識教育的問題。在一次準備要開通識課的教師研習會前,他主動寄信邀請教務長和校長參與,用兩小時的時間分析臺師大通識教育,第一小時批評臺師大通識教育的問題,第二小時分享自己教學的經驗。隔天教務長就來邀請他擔任研究生教務組長。
核心改革策略:收回開課權
臺師大通識教育改革的關鍵策略是「收回開課權」。鄭主任認為,如果沒有魄力把開課權從系所手中拿回來,國文系的大一國文會長得像國文系要的樣子,英文系的大一英文會長得像英文系想要的樣子,難以建立學校希望的通識課程。
臺師大是全臺灣第一個廢掉大一國文,把大一國文改成「中文閱讀與思辨」與「中文寫作與表達」的學校,開課權從國文系拿回通識中心。英文課程也進行改革,把原本英文二、英文三的內容變成英文一,讓學生更有自由度,英文好的學生可以去修EMI,對英文沒興趣的學生可以用第二外語抵掉。
師資多元化與EMI課程推動
改革後開課的老師來源變多了,不再只有國文系能夠開中文課程,傳播學院的也可以開,因為寫作與閱讀、思辨與表達不限於國文系的老師,英文課程也不會只限於英語教學的老師。
在EMI課程推動上,鄭主任認為通識課程是學校政策最好推動的地方,因為系所「沒燒神經」,要動真的太難了,從通識的32學分去推比較容易。他在任內會開出24門EMI,包括14門新的EMI課程,包括下學期即將開的「AI與日常生活」。他還邀請到外籍教師用中文開課,同時有臺灣教師用英文開課,形成有趣的對比。
高層支持的重要性
鄭主任特別強調:「學校高層對通識教育中心的態度最重要。高層不支持,教務長不支持,校長不支持,你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完全沒有用。」臺師大校長和教務長非常支持,所以可以放心去做想要做的事情。校長還說「每個系所都給一個EMI名額,但第二個要綁一門EMI的通識課」,這讓EMI通識課的量很容易達標。
組織定位與未來展望
臺師大通識中心是二級單位,鄭主任自稱是「二級單位的打工仔」,但實際管理共同國文、共同英文、共同體育、邏輯等課程。他強調通識中心主任「絕對不能只站在現在」,要看到更遠,要幫學校規劃,「一定要幫未來兩任的通識中心主任解決他們會面臨的問題」。

屏東大學:在地實踐與跨域整合的大武山學院
組織架構的創新整合
屏東大學第三任大武山學院院長林彥廷分享,學院於109學年度成立,名稱取自屏東縣內最高的山脈大武山,是屏東的精神和永續的象徵。學院的發展過程是屏東教育大學跟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兩所學校合併的結果,技職體系的通識底下有專任師資,但高教體系底下沒有專任師資,合併後通識中心底下沒有專任師資。
到109年成立大武山學院,通識中心進到院級單位裡面,110學年度聘了四位專任老師,主要是要推學校英文EMI的教學。111學年度設立新媒體碩士學位學程和EMI發展中心,113學年度又設立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學院下設七個二級單位,博雅教育和共同教育是通識的核心,跨領域學程中心推動全校的跨領域教學,EMI推動全校EMI,社會實踐永續發展中心主推全校的USR計畫,還有新媒體碩士學位學程跟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通識教育的目標與架構
屏東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希望能夠跨域、永續、在地實踐,融合在通識精神裡面,讓學生能夠學習到這樣的精神和理念。學士班的學分架構中,通識占了28學分,專業是100學分,另外包含自由學分20學分。
通識教育下有共同、博雅、體適能跟跨院選修四個分支。共同裡面有國文、英文跟資訊,12學分;博雅教育10到12學分,讓學生在三個領域裡面每個領域至少要修到兩學分;跨院選修是這兩年新設出來的分支,主要是要推動學生去做跨院課程的選修。
共同教育課程的革新
國文課程從去年開始做革新,原本偏向古文的課程讓學生覺得比較枯燥乏味,所以改革成為「中文閱讀與思辨」,請中文系老師組成教師社群,開發教材,重新設計課程。
英文課程也做了革新,除了大一的基礎學術英文之外,在大二EAP課程上希望各院學生能夠接著做專業英文的學習,接著可以去銜接EMI課程。所以大二英文是EAP課程,分院做專業學術英文的教學。學院聘的四位老師當時就是為了在這一塊能夠去做支持,也可以在學校EMI課程上跟專業課程老師合作。資訊課程新則增了人工智慧概論與應用,但還不是必修的通識課程。
在地化的屏東學課程
屏東大學最具特色的是「屏東學」,112學年度通過全校必修屏東學課程。因為是全校必修,開課量要大,能夠容納全校學生,所以用磨課師的方式,這是可以比較大量學生同時來進行學習的課程。
屏東學包含社會發展、產業、屏東文化、環境等議題,都在磨課師課程裡面有錄製。另外還有屏東學講座,邀請屏東在地對產業有貢獻的人士,讓學生近距離跟這些指標性人物、地方人士做互動。也有實地踏查,帶著學生出去到屏東的場域去做實地踏查、實地體驗。
跨領域學習的多元路徑
屏東大學的跨領域學習分六個項目:跨領域學分學程、微學程、跨領域共授,另外是自我導向的微學分、自主課程跟自我實踐課程。
學校有18個跨領域學分學程,學生修完18個學分,完成這個學分學程後就在畢業證書上面可以加註第二專長。微學程是10個學分。共授就是有兩個不同領域的老師來共同開課,確實不容易推動,因為真的要兩個不同領域老師共同來開課,需要很多課程設計的配合。
自我導向學習分三個階段:探索階段是微學分,強調動手做,讓學生可以多元探索,可能兩個小時的活動,讓學生累積起來變成一個一學分的課程。自主課程讓學生自己規劃學校沒有開過他想要上的課程,至少要10個學生。自我實踐課程比較像總整課程的概念,也是可以讓學生來提案、規劃課程,成為一個一學分的課程。
未來發展:STREAM理念的實踐
屏東大學提出「串流通識」的未來願景,以STREAM為核心理念,把STEAM再加一個R就變STREAM,定義為:Society & Science(社會與科學)、Technology(科技)、Reading & Writing(閱讀與寫作)、Engineering & 永續(工程與永續)、Art & AI(藝術與AI)、Mathematics、地方創生以及Media(數學、地方創生以及媒體)。未來希望把整個通識的課程,特別是博雅這一塊重新規劃。原本的跨院選修分支會被拿掉,整合進到博雅裡面,五個學院分別負責對應的課程領域,自然而然就形成跨域。同時在共同教育這邊希望會加入AI素養跟應用,還有屏東學。

兩校經驗的啟示
師資聘用的不同選擇
臺師大受限於二級單位的政策限制,學校不再聘用專任教師,未來將以約聘教師為主,同時願意給流浪教師機會,讓他們「stay in the game」。屏東大學則在合併後全面改為專任聘用,校長希望透過專任制度增強教師對學校的向心力,更好地留住人才。
組織架構的創新途徑
師大採取在既有二級單位架構下,透過「收回開課權」的方式重塑通識教育,將原本分散在各系所的大一國文、英文等課程統一由通識中心規劃。屏東大學則採用更大幅度的組織重整,成立院級的大武山學院,將通識教育、跨領域學習、社會實踐等功能整合在同一組織架構下。
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兩校都體認到通識教育不應該是各系所「開不成課程」的收容所,而應該體現學校整體的教育理念。師大強調透過收回開課權,讓通識課程「長得像學校希望的通識」;屏東大學則透過「通識跨域」和「在地實踐」的理念,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屏東學課程。
高層支持的關鍵性
兩位主管都特別強調學校高層支持的重要性。師大鄭主任直言:「高層不支持,教務長不支持,校長不支持,你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屏東大學的組織重整和課程改革,同樣需要校方的全力支持才能順利推動。
結語
從臺師大與屏東大學的經驗可以看出,通識教育改革沒有標準答案,但都需要明確的改革動機,基於對教育的熱情和對現狀問題的深刻認知。臺師大在二級單位框架下透過收回開課權重塑通識教育,屏東大學則透過組織重整整合資源,展現了因地制宜的不同策略。在課程發展上,臺師大推動EMI課程回應雙語政策,屏東大學發展屏東學體現在地關懷,都體現了在地化與國際化並重的思維。
兩校的改革都展現前瞻性的規劃思維,不只解決當前問題,更要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正如鄭主任所言,通識中心主任要「看到未來的問題」,為下一任、下下任主任預先解決可能面臨的挑戰。面對改革阻力時,也需要堅定的意志,「即使得罪人其實都無所謂」的決心。
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反映了不同類型大學對人才培養的理念差異。臺灣師範大學注重教育專業與跨領域整合,地方性大學強調在地實踐與永續發展,這些多元的實踐路徑為其他大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在時代變遷的挑戰下,通識教育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找到平衡,培養具備未來競爭力的人才,仍是各大學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