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行動通識」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學院是全國少數的院級單位,學院不僅有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及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同時更有發揚現代匠師精神的明秀書院、講求基礎科學實驗精神的科普教育中心與重視法學歷史學跨域的日本研究中心。在現行的基本架構裡,通識學院已經具備多元的師資,然而過往教師社群的成立或運作,雖有少數採用跨域的組成方式,但絕多數仍舊以各領域的內部連結為主。有鑑於此,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希望能夠透過此次教師社群計畫的申請,作為全面推動「跨領域」交流的基礎,在共同開發執行通識課程中,既能達到教師彼此間的共學共好,並且也可透過「知行不二」的通識課群,積極串接臺中太平這片土地裡的人事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社群召集人:陳東賢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行動通識教師社群」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是全國少數的院級單位,學院不僅有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及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同時更有發揚現代匠師精神的明秀書院、講求基礎科學實驗精神的科普教育中心與重視法學歷史學跨域的日本研究中心。
在通識教育學院的基本架構裡,主要是從多元師資延展而有多元通識教育課程,致力於提供全人且多元化的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學院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領域能力,讓他們具備批判思辨、解決問題與溝通表達能力。
為求通識教師間的更多交流,以及持續提升教學品質,我們在111學年時,即以「勤益科大行動通識之教師社群」申請「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分項二】教師社群補助」。
前期計畫已透過教師社群的成立與運作,促使不同領域之間的教師們,獲得更多彼此交流的機會。甚至在各自課程的教學經驗分享中,嘗試找出未來合作的可能。有鑑於此,作為全面推動「跨領域」交流的基礎,在共同開發執行通識課程中,既能達到教師彼此間的共學共好,並且也可透過「知行不二」的通識課群,積極串接臺中太平這片土地裡的人事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因此,本次社群的成立,既為延續先前交流,更是希望將前期交流經驗,轉化成具體的課程合作。意即,從「課程開發」轉進「課程執行」,且「執行」前期對勤益通識的跨域想像。
社群召集人:陳東賢教授
社群成員:洪國智教授、李念晨教授、鄧美貞教授、劉柏宏教授、鄭明政副教授、周宗憲副教授、施盈佑副教授、黃麗頻助理教授、吳佩熏助理教授、蘇智偉助理教授、徐瑋瑩副教授、廖明誠助理教授、陳廷育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宗教與療癒」
我們是淡江大學一群熱愛通識的老師,在校園中接觸來自於各科系的學生,享受跨世代的思維激盪,展現求知熱情,成員來自於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的三個學門:「哲學與宗教」學門,「社會分析」學門以及「藝術欣賞與創作」學門,同時也邀集法語系、外交系與建築系的老師,攜手開發跨領域新課程。
延續先前「淡水宗教文化文獻回顧(導讀)及田野考察(走讀)」讀書會,未來,本社群將以淡水宗教文化的豐厚底蘊作為基礎,親臨聖地、聆聽聖樂,收集藝術、心理、政經、建築與宗教的素材,編撰系統化的跨領域知識,體現宗教療癒的力量。
社群召集人:宋鴻燕副教授
社群成員:徐佐銘副教授、劉韋廷助理教授、楊濟鶴理教授、黃奕琳講師、胡延薇講師、鄧玉英講師、韓貴香教授、干詠穎教授、陳慧勻副教授、徐琿輝副教授、張福昌副教授、黃瑞茂教授
-
從數位學習看通識教育與多元探索
目前職場最重要的三個特質是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認知和恆毅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的人才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或挑戰時,不會因「我不會」而退縮,而是會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我在選才時最看重這點,希望找到願意學習的人,遇到困難時會試著學習或找方法,而非簡單放棄。這類人具備自我迭代的能力,能在知識快速更迭的現代社會中持續成長。
其次,深入認識自己至關重要。儘管參考他人經驗有其價值,但若缺乏自我認知,便無法發揮優勢、規避劣勢,甚至難以理解自身情緒。如同我常跟團隊分享的,人各有不同,雖然可以參考很多人的經驗,但不夠認識自己就無法知道如何發展長處,避開短處;情緒覺察能力尤其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是自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三項關鍵特質是恆毅力。當面臨困境或挫折時,這類人不僅懂得如何堅持不懈,更能在逆境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恆毅力使人能夠克服短期困難,專注於長期目標。在均一平台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挑戰,正是團隊的恆毅力讓我們能持續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具備以上三項特質的人,職業生涯不僅更加寬廣,也能持續更長遠。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
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優良實務學校】「跨域」、「自主」、「數位」:大葉大學讓學生活潑起來
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以「融會貫通、四肯全人」為理念,強調全人、博雅的跨領域概念,以培養「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能適應社會期待、企業需求的現代公民自許。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說,校內通識課程的改革是從教學卓越計畫發展而來,經歷了宋秀娟、張靜心兩位主任的努力,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於焉開始有許多創新實驗的可能。
以歷程來看,107 至 108 學年以深化教師知能,建立典範教學成果為目標;到了 109 至 110 學年,開始在制度上推動微學分課程,內容上則積極連結永續發展 SDGs 理念;緊接著 111 學年著重學生能力的定位與養成,開始推動通識課程競賽(如 SDGs 徵文、創意實作競賽等),增進學生邏輯思考與文字敘事能力,此外更搭配了「D infinity 學院(D 無窮學院)」的設計,重新定位基礎四力:通識力、資訊力、中文力 及英語力,提高學生資訊科技、人文關懷、溝通表達能力上的掌握度。在通識課程的開設上,校內則規劃了 PDCA(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的課程審核機制,透過實質審核把關通識課程品質。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規劃,從教師與典範案例養成、議題連結、學生融入、能力養成再到課程把關,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識教育改革地圖。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
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課解鎖隱藏超能力:臺南大學「通識微學程」深化通識力
近幾年,有感於學生常抱著營養學分的心態修通識課,臺南大學自108學年度起推動「通識微學程」制度,盤整校內所有通識課,依主題分成數個模組,學生只要修習同個模組的課程達到8學分,就可以向通識中心申請一份通識微學程證書。對此,臺南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曾繁絹強調,「不是要老師另外開課,也不是額外給學生增加修課負擔,只是幫助學生把通識學分package起來。」
-
【優良實務學校】斜槓的意義,是讓你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通識打造斜槓青年培養皿
自 2019 年由通識教育中心轉型升級以來,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大膽創新的性格,重視跨域思維、在地連結、環境永續等特點,數度躍上《天下》、《遠見》等知名媒體版面。在跨領域當道的時代風潮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如何看待通識教育在高教體系下扮演的角色?他們又是如何大膽「玩」通識?
-
【優良實務學校】由共同教育委員會統籌開課:臺師大為通識課把關
通識教育該是什麼樣貌?以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稱臺師大)為例,臺師大對「通識教育」的定位與想像,聚焦在「博雅與跨域」、「通識與專業的支持」兩大理念。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鄭怡庭表示,「博雅與跨域」是指從過往的通識概念出發(博雅),但更強調跨域的融入,因為單一學科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一定要加上跨域,才能把博雅拉得更寬更廣,更能夠回應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在「通識與專業的支持」上,則是要弭平過往通識與專業分流,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很少互動或彼此支援的情形,加強通識跟專業之間的連結,確立通識教育在高教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