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什麼是通識教育專業化?
通識教育有其專業性嗎?通識教育專業化又是什麼?在112/2/24、112/3/17、112/4/21由本計畫辦理的三場研習活動中,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淑敏教授綜整了13位專家訪談資料後,偕同大同大學吳志富副校長、勤益科技大學劉柏宏教授和文藻外語大學李雪甄教授,針對「通識教育的專業化與課程規劃如何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如何促進彼此理解和相互融通」及「提升通識課程多元化的途徑」等子議題,進行了精采的分享與討論。
-
【過去活動】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
- 想了解如何設計出優良的通識課程嗎?
- 課程與教學是如何轉化以符合現代學生需求呢?
- 快來報名研習活動!!(每場次皆有教育部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教師擔任講者)
一、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合辦單位: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大同大學
二、研習目的:
- 分享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設計理念與實踐,供全國通識教師觀摩學習。
- 提供典範與特色通識教育實施模式,讓通識教師依自身學校的特性,發展適合且創新的通識課程。
- 引導各校通識教育開課單位,規劃具系統性且符合學生需求及學習模式的通識課程。
三、研習對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及對研習活動有興趣者。
四、研習時間/地點:
- 第一場:112/5/19(五) 9:00-12:00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求真樓4樓會議室K401
- 第二場:112/5/26(五) 9:00-12:00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活動中心2樓演講廳
- 第三場:112/6/2(五) 9:00-12:0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大樓202國際會議廳
- 第四場:112/6/9(五) 9:00-12:00 / 線上研習(本場次不供餐,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五、報名方式:線上報名,請至https://reurl.cc/ZX28LV填寫表單,額滿為止。
各場次報名截止時間:第一場-112年5月15日(星期一)。第二場-112年5月22日(星期一)。第三場-112年5月29日(星期一)。第四場-112年6月5日(星期一)。
六、活動資訊:
- 各場次研習議程及講者名單請見附檔
- 報名教師須全程參與,將核發研習時數3小時。
- 響應環保及節能減碳,與會人員請自備環保杯。
七、聯絡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啟瑄助理。聯絡信箱:iger.cdtc@gmail.com;聯絡電話:02-77495943。
-
線上「通識教育國際鏈結論壇」(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通識教育國際鏈結論壇」是由通識教育國際交流與出版計畫與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舉辦的線上活動,於2023年7月24日至7月26日期間舉行,持續3天,共計舉辦9場次。此次活動是「重播」2022年11月的國際研討會三位國際學者的專題演講影片,演講者使用外文演講,並提供中文字幕翻譯。
每天的活動內容包含三場次,13:30-14:30固定由韓國教養教育學會理事長、韓國延世大學的洪錫敏教授主講,講題為「韓國敎養教育學會與韓國博雅/教養教育的發展」;14:30-15:30固定由日本大學教育學會會長Prof. Reiko Yamada(山田礼子)主講,講題為「日本大學教育學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通識、教養教育改革之關連性探討」;15:30-16:30固定由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主席Prof. Lynn Pasquerella主講,講題為「通識教育與STEAM教育培養學生在21世紀取得成功的角色」。
三位國際學者的專題演講分別涵蓋了韓國、日本和美國的通識教育發展現況和未來展望,讓與會者深入了解各國通識教育的特色和挑戰。他們的演講不僅啟發了與會者對通識教育的思考,更激發了對通識教育實踐的熱情和動力。
透過這場國際鏈結論壇,不僅加深了各國通識教育領域之間的了解與交流,也促進了通識教育的發展與合作。參與者可以透過這樣的平台,深入探討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並將這些啟發帶回自己的學術和教學實踐中。
-
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解密數位教學工具小冊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也改變了教育模式,數位教學不再只是選項,而是成為未來的主要方式之一。這個轉變讓老師們跨越以往的教學習慣,嘗試利用各種數位工具進行授課,發展更多元的教學策略。
我們看到很多的數位課程可能建置的很完善,也提供給台灣很多學生進行修課,可是其他老師想要走這條路卻望塵莫及,或者是不知道該怎麼向這樣子好的範例去進行學習,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計畫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參與計畫的老師可以一起透過小冊的整理,讓更多想要開一樣課程的老師可以來運用,而回到這件事情上最大的原則,就是分享老師的教學 tips 。 小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其他的教學者如何教,最大的關鍵點在於不是只是分享自己的課程,而是分享「您究竟如何設計線上課程 、 您如何規劃線上的互動或班級經營的目標而前進」,讓其他老師看了您的教學特點後再運用到他自己的課堂,進而創造出一個好的優化及推動。
我們將持續收整老師們的工具小冊,分享於IGER的粉絲專頁。不論您是「正在走入數位的老師」或是「已經走在前頭的高手老師」,在數位教學的這條路上,我們一同前進!我們也樂於期待更多老師的參與,也請持續關注後續的小冊分享~
-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 112 學年度教師社群核定名單
為鼓勵通識課程教師形成社群,促進跨領域教師之交流,鼓勵採跨校方式或與專業系所教師共同進行通識課程之開發、執行,或組織讀書會與討論會,以發揚共學共好之精神,本計畫補助上述3類教師社群之運行。
教師社群活動形式可採座談會、研討會、讀書會、工作坊、實務論壇、教學媒材研發討論、同儕教學觀察、主題經驗分享等形式進行。
112學年度教師社群核定課程執行社群7件、課程開發社群7件、讀書會社群1件,共15件。
-
【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優良實務短講:大葉通識教育創新與D無窮學院
iGER計畫日前舉辦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在臺北上午場中邀請到大葉大學校務發展及品保處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以「大葉通識教育創新與D無窮學院」進行短講,分享該校如何透過結合SDGs生態基地發展特色通識教育,及「D無窮學院」虛擬學院的創新嘗試。在演講中,陳郁文主任首先感謝iGER及高教深耕計畫對大葉大學的支持,使學校能夠走出一條結合SDGs生態基地的特色通識教育路線。
-
臺灣體大通識教育的革新、定位與挑戰
「作為全國僅有的兩所體育大學之一,我們雖然規模較小,但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許立宏主任在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中,以此開頭,並娓娓道來該校通識教育的特色與發展歷程。
-
2025年全國通識教育教師交流會徵求論壇提案
●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總辦公室)
●會議日期:2025年7月下旬
●會議地點:政治大學
●活動宗旨:為促進全國通識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深化通識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影響力,本交流會旨在提供通識教育工作者一個共享經驗、交流想法、探討挑戰與因應的平台。我們誠摯邀請全國各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提交論壇提案,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議題方向:
本次交流會特別關注以下八大方向的議題,歡迎通識夥伴們提交論壇提案:
1. 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建立通識教育行政主管與教師的交流平台,以換位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對方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尋求彼此理解與合作的模式,促進通識教育的健全發展。
2. 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與突破:討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前無法有效支持教師升等的現況,探索如何推動制度改革,使通識教師能透過教學實踐研究等多元升等途徑,共同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3. 通識教育與ESG永續發展:探討如何將環境、社會責任與治理等永續議題融入通識課程,分享各校執行或跨校合作的經驗。
4. 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討論通識教育如何連結大學社會責任,促成師生在地參與,發揮社會影響力並培養社會韌性。
5. 通識教育與AI時代的挑戰與轉機:探索人工智慧時代下通識教育的定位與價值,以及如何運用AI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6. 地方學與在地知識建構:分享所處場域地方學社群建構的經驗,探討如何透過跨校合作促進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傳播。
7.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探討通識中心轉型為學院的趨勢,從教師專業發展與角色調整分析其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8. 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當代社會關懷相關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例如:生命教育、家庭關係、媒體識讀、性別認同等。 -
典範與特色課程專區
以下資料及影片皆由【iGER分項計畫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所製作
本分項計畫之任務在於建構和推廣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關於典範和特色通識課程的對象,考量課程必須具有公認之代表性,因此,特色通識課程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且執行過三次之教師,典範通識課程則邀請歷屆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由教師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
O.GE通識探險家生命教育策展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思考過生命的根本意義?「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要如何活出我該活出的生命?」這三個看似簡單卻深刻的問題,正是每個人在人生旅程中必須面對的終極課題。
iGER計畫的子分項計畫O.GE通識探險家平台特別邀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教授,及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副主任王榮麟副教授擔任策展人,精心規劃「生命教育」主題策展。孫效智教授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長期致力於生命教育推廣,在倫理學與生命倫理領域具有深厚專業背景;王榮麟副教授為法國索邦大學哲學博士,專精科學哲學與演化倫理學,擅長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