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R計畫日前舉辦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在臺北上午場中邀請到大葉大學校務發展及品保處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以「大葉通識教育創新與D無窮學院」進行短講,分享該校如何透過結合SDGs生態基地發展特色通識教育,及「D無窮學院」虛擬學院的創新嘗試。在演講中,陳郁文主任首先感謝iGER及高教深耕計畫對大葉大學的支持,使學校能夠走出一條結合SDGs生態基地的特色通識教育路線。
成果專區
【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優良實務短講:大葉通識教育創新與D無窮學院

2025-04-30

優越自然環境成為教育資產
陳郁文表示,大葉大學位於參山國家風景區內,擁有豐富自然生態資源,校園內時常可見鷹類飛過或蛇類出沒。「在校園裡,學生會抱怨碰到蛇,投訴在宿舍或教室裡面看見蛇,有時候三更半夜接到這樣的電話就比較困擾,」陳郁文幽默地說道,「可是我們非常珍惜這樣的自然生態。有時候我早上起來運動,頭上幾尺就有一隻鷹飛過去,嚇我一跳,它的專業名詞叫林鵰,牠的翼一展開,應該有150公分那麼大。」
陳郁文強調,大葉大學將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視為重要的教育資產,「事實上我們的整個邏輯是要將校園當作發展基地,盡量去把這些相關的東西慢慢聚焦起來。」
大葉大學將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轉化為寶貴的教育資產,以「通全人之境,識博雅之趣」為核心理念,重新調整通識教育架構,培養學生「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四肯態度,致力於培育符合社會需求、企業期待的「樂業之才」。在課程設計上,學校特別在資訊科技素養方面強化運算思維領域,然而,陳郁文也坦言:「如果讓學生走很深的coding路線確實很困難,但培養運算思維觀念能幫助他們在各領域開發潛力。」
教育理念與架構調整
這種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調整並非一帆風順,陳郁文在分享過程中不掩飾地談到推動變革時所面臨的挑戰。他笑著說,「我們就只能努力去fight,如果這個方向與理想是對的,而且可以影響學生,去激發他的興趣,我覺得就是要做。」他也分享到在iGER之前的行動諮詢下,大葉大學針對通識教育架構進行了更新,以呼應全國通識教育調查的趨勢。
跨域學習結合SDGs發展
自2018年起,大葉大學便開始思考如何將通識教育與自然環境結合。陳郁文提到,學校與全球最大風力發電企業合作,並從歐洲合作夥伴身上學到許多關於人文社會的新理念,進而將綠色經濟、環保、公安等概念融入通識教育。
「我們剛好有這個機會跟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企業合作,因為他們要在彰化的外海做一個風場,我們從來自歐洲的能源企業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陳郁文說,「後來也把這個理念不斷帶進學校教育中,包括綠色經濟、環保、公共安全等,我們開始與企業產生互動,他們也教我們很多東西。」
陳郁文強調與國際企業合作不僅帶來了資源,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國際視野,「我們也把這樣的想法帶入課程中,例如,開設微學分或是一些衍生的課程。」
資源運用與課程開設策略
談到私立學校資源有限的問題,陳郁文分享到:「在行政操作層面,只要老師拿的資源是校外的計劃,基本上我們就讓他開,因為這不影響學校的鐘點費。私立學校真的比較拮据,我就透過這個方式去跟老師們溝通,盡量促成這類課程的開設,這樣一來,通識課程就會越來越蓬勃發展。」
D無窮學院提供多元微學程
為推動跨域學習,大葉大學設立了虛擬的「D無窮學院」,並規劃四大微學程:數位科技、環境教育、敘事溝通及生物科技(著重綠色農業)。大葉大學的D無窮學院基本上就是因應跨域發展需求而設立的,「你可以看到我們設立了四個微學程,我們把無窮學院當作一所學校在經營,雖然它只是一個college。」
陳郁文特別提到環境教育微學程與學校特色的深度結合,「這一塊跟學校的結合非常深」;在敘事溝通微學程部分,「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和「我的通識教師來接招」很有亮點;生物科技微學程則是去年底剛設立的,「開始會有一些植物,會有一些我們講的綠色農業的東西開始帶進來。」
大葉大學透過UCAN職能系統追蹤學生在微學程的表現,目前也正在建置e-portfolio系統,「我們的想法是希望學生在畢業時,可以產生一張履歷,甚至在修課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根據e-portfolio所顯示的不足,建議學生可以再修哪些課程。…我們希望把介面弄得可愛一點、活潑一點,讓學生進來後,可以瞭解自己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而所有這些都可以在雲端完成。」
創新自主學習方式
大葉大學透過主動式與引導式兩種方式推動自主學習。主動式自主學習包括學習社群和專業選修課程;引導式則是「16週實體教學+2週彈性教學」的課程設計,將彈性教學的2學分用於自主學習。
「我們有兩種自主學習方式,」陳郁文解釋,「除了將+2學分用於自主學習外,學生還可以自發組成學習社群,每組3-5位學生(可跨院系),研讀討論自選主題,通過評選的社群可獲得獎金與獎狀。」
大葉大學善用其地理位置優勢,促進學習社群的發展。陳郁文坦言:「彰化老人和小孩多,自然風景多,但學生可以玩的地方很少,不喝酒不抽煙真的沒地方去。」學校巧妙運用周邊資源,「我們旁邊就有一個咖啡廳,還有『花樹銀行』自然風景,我們就善用這些優點,」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陳郁文特別觀察到外籍學生對自主學習模式的積極響應:「外籍學生對自主學習的反應很好,比較主動積極參與。」同時,學校也積極與當地文化資源結合,進一步強化學生與社區的連結,豐富自主學習的內涵與實踐。
從109年到113年,學習社群已累計84組、326人次參與,學習主題豐富多元。例如「AR Maker」學習社群利用AR建模技術開發了五顯大帝開基祖廟五通宮的AR導覽系統,榮獲金獎與創意獎;「水狗王國」學習社群則運用蓮霧花苞開發茶葉產品,增進農產副產物價值。
而在「學生自主學習專業選修課程」也取得了亮眼成果,如設計系學生的「離線狀態學習障礙合輯」獲得2024金點概念設計獎標章;電機系學生的「研製水下表演載具」項目則在2024年DIGI+Talent全球數位新星大賞獲得第一名。
數位素養與未來展望
在數位素養方面,大葉大學導入了AR、VR技術與環境教育基地結合,增強學習體驗。陳郁文分享:「我們將AR、VR導入環境教育基地,來訪的日韓參訪團也對此印象深刻。我們與國中小學建立連結,讓學生能在這裡觀察到平常看不到的水生生物。」
在數位科技與應用微學程中,學生開發了「具智能辨識蔬果果實成熟度功能之採摘結構」系統,榮獲MTE國際發明展銀牌;環境教育STEAM微學程則結合SDGs校園實踐場域,憑藉「大葉水勢力」提案榮獲「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環境管理領袖獎」。
展望未來,陳郁文正構思如何將SDGs、環境參數與碳排放等資訊視覺化、生活化:「我正在思考的下一個有趣議題,就是如何將SDGs與環境參數、碳排放結合,實現視覺化呈現,讓學生能通過手機APP隨時查看相關數據,使永續概念更緊密地融入日常生活。」
大葉大學透過UCAN共通職能追蹤與定期評估,持續優化通識教育體系。「我們對學生的UCAN評估是大一一次、大三一次,持續追蹤學習成效,」陳郁文表示,這種基於數據和學生回饋的定期評估,確保了教育改革能夠不斷調整,提高教學效果。
結語
大葉大學通過融合校園自然環境優勢、SDGs實踐場域、D無窮學院虛擬學院、跨域微學程及創新自主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與前瞻性的學習體驗,也為臺灣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創新發展貢獻了寶貴經驗。面對資源限制與推動變革的挑戰,學校秉持「融會貫通,四肯全人」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創新,培養具備跨域思維、永續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未來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