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 Day 短講:素養導向】游於變—直面未來的通識教育
本部影片邀請《報導者》李雪莉營運長、均一教育平台呂冠緯董事長、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溫怡玲執行長從業界人才需求的角度切入,談高教人才的培育,並表達對通識發展可能性的期待。
-
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
【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
講題 1:學富5G─與AI深度討論(Quality Talk)的教學應用策略
■講者:王世豪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
講題 2:人工智慧協作學習
■講者:胡詠翔 /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講題 3:資訊素養教育如何塑造未來人才—銘傳大學的實踐之路
■講者:賈叢林 / 銘傳大學教務長、教學暨學習資源中心主任
內容:
本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的短講。在「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愛因斯坦會用一個小時解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可是他會把最重要的時間,花在去想:那個問題是什麼?」王世豪助理教授於通識課堂運用 ChatGPT、Perplexity、Felo等工具,透過提問營造人與人之間、人與 AI 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以進行通識課程教學設計。
胡詠翔副教授則著重學習分析、人工智慧協作學習領域。針對AI在通識的角色,他認為,除了開設培養 AI人才的課程之外,如何在通識課堂導入AI來支援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積極運用學生在數位學習平台所留下的學習軌跡資料,也是重要的課題。「數位學習不是把課程放上網路就完成了,學生在平台上所留下的數據與軌跡,也應該成為教學應用場景的重要一環。」
最後,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介紹了銘傳大學面對AI時代所做出的戰略回應:「我們藉由AI應用重新調整銘傳大學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是『+AI』 策略,將IT和AI的力量帶入所有教學與研究領域,讓專業變得更強盛;另一方面是『AI+策略』,反過來讓IT和AI的未來方向能夠通過所有其他專業領域的見解來塑造,讓AI變得更務實。」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講題 1:進廚房就不要怕熱:談臺師大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講者:鄭怡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講題 2:串流通識.跨域的起點
■講者:林彥廷 /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院長
講題 3:設計思維驅動的通識總整課程
■講者:楊士萱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副校長
內容:
本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的短講。在「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以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以「進廚房就不要怕熱」之精神,推動校內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他強調,規劃通識課程時不能侷限於當下視角,而要以前瞻思維為學校與學生規劃未來的通識課程藍圖。在學校全力支持之下,他得以將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具體實踐於課程改革中。
(已取得演講錄影影像授權)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林彥廷院長將重點放在鼓勵學生透過數位方式自主學習。例如,承認跨校磨課師通識課程與Coursera線上課程等的學分,以增加博雅課程的多元性。此外,學院特別規劃「屏東學」課程,讓學生透過課程深入理解「在地實踐」的理念。
(已取得演講錄影影像授權)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談到北科大不僅進行了學分架構的重大調整,亦成立共同教育委員會,邀集通識教師、校內各學院教師及外聘委員共同參與。期望藉此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完整的架構,規劃並推動學校通識教育的發展。 -
探索共創成果分享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探索共創成果分享
議題 1:假設您能設計一所未來大學,請問您會如何設計通識教育的組織與架構?
■分享人:葛傳宇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議題 2:通識教師需兼顧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多重壓力,請問學校可以有哪三種方法以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及提升教學熱情?
■分享人:蔡蕙如 /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議題 3:請問學校如何透過通識教育回應全球重要趨勢與在地議題,規劃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請舉例說明。
■分享人:馬藹萱 / 國立政治大學副教務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議題 4:請問通識教師可採用哪些創新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
■分享人:鄒忠毅 / 中國文化大學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內容:
在探索共創討論環節,與會師長分為十六組,討論四個和通識教育相關的衍生議題。
討論結束後,再由各主題討論者推派一位桌長代表進行分享。 -
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高教最難論壇:自愛利他·心懷天下—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之定位與實踐
■講者:劉怡均 / 慈濟大學校長
「最難的還是如何從學者成為覺者。」
在通識課程主題的選擇上,劉怡均校長強調追求品質,「我都和老師們說,千萬不要只把課程當成結緣品。」她以賈伯斯為例,「當年賈伯斯因為一堂書法課,而影響了今日改變世界的蘋果美學。好的課程,一堂就能帶給學生無限啟發。」
在「從學者到覺者」的這條路上,不只是學生,老師也是同行者,劉校長鼓勵每一位老師持續探索與精進,以通識教育推動良善循環。 -
主題短講:議題導向課程設計
【主題短講 1:議題導向課程設計】
講題一:跨域串流百搭美學課程設計
■講者:王玫 / 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講題二:報告老師,教室淹水了!—漫談災害風險課程設計經驗
■講者:潘宗毅 /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副組長
講題三:設計思維驅動的通識總整課程
■講者:黃仲菁 /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高教最難論壇 演講座談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高教最難論壇 演講座談
與談人:靜宜大學林思伶校長、致理科技大學陳珠龍校長、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 -
【iGER Day 短講:通識推廣】從「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看小學老師的線上線下各種教師資源需求
【主題短講二:通識推廣】
從「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看小學老師的線上線下各種教師資源需求
引言人:
詹魁元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講者:
林彥傑 /
《親子天下》副總經理 -
【iGER Day 短講:通識實踐】讓勞作教育成為一段有意義的學習旅程
【主題短講五:通識實踐】
讓勞作教育成為一段有意義的學習旅程
講者:
陳明國 /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學務處服務學習組主任 -
【iGER Day 短講:素養導向】未來通識教育的多元跨域合作試想
【主題短講六:素養導向】
未來通識教育的多元跨域合作試想
引言人:
周涵怡 /
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全國夏季學院執行長
講者:
江柏毅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