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探索路徑後,如何確保通識的跨領域真學習?共同教育中心是現今臺大負責通識教育的單位,丁詩同主任說,臺大希望同學能在共教中心底下的共同教育跟通識教育課程中多念書、多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基礎,再連結到專業教育。因此,臺大對學生的養成是從基礎共同必修開始,再帶入通識教育的人文、科技等等要素,最後才連結到與專業的層面。 臺大過去在制度、系統上做了許多努力,促使學生從學習者的角色轉換成知識創造者的角色。這些建構包含學士榮譽學程、領域專長等等,雖然不是顛覆性的作法,卻能創造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制度,提供更多選擇與探索的機會。校學士、院學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則是臺大的新嘗試,而跨域、學分學程、輔系、雙主修等等界在深化與跨域的中間,是在臺灣其他大學也比較常見的策略。 民國96年起,臺大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向度,學生因應自身的專業背景不同而修習其他領域的課程,以達到均衡學習的效果。共同教育中心列出了三個不同的目標:第一是追求文理互補,透過文組學習科技、理組學習哲學的模式,希望能達到此一目標。不同院系通常會指定5到6個通識領域,學生則從中挑選3個,最終共計要修習15個學分;第二是知識結構的核心深化,共同教育中心允許學生以專業的科目充抵通識教育學分,藉以更深地獲取知識,而不只是把通識教育當成很涼、很甜的學分;第三是強調課程多元,擴展通識教育的廣度,尤其是跨領域通識課程的工作,力求融合而非僅是組合,由教師協助學生進行領域知識的整合,因此校方優先核給通識課改善的計畫,讓老師進行課程的改革。 課程多元的強調還體現在其他地方,如領域專長的建構,學生可以利用自主學習的制度提課程或是自主學習計畫;校學士與院學士則可以選擇四到五個領域專長組合成一個新的學系。臺大正積極嘗試各種創造性的做法,但這些建構都需要很扎實的通識教育課程。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博雅教育精神如何在陽明、交通大學合併道路上重現?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校已來到第二年,陽明交大的博雅書苑書苑長楊谷洋表示,兩校在博雅教育都各自有一些成果,而新成立的博雅書苑在這樣的背景下要面對不少挑戰,如兩校不同的專業領域,又如文化、地理上的距離,適逢疫情肆虐的當下,更促使博雅教育發展出網路教學等面貌。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華梵大學林從一校長談通識教育的需要與想要大約三年前,哈佛大學針對該校校友作過一項調查:「哈佛提供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哪一項對校友比較有幫助?」結果顯示,40歲以下的大多認為是專業教育,40歲以上的大多認為是通識教育。林從一認為,這結果不令人意外,且在絕大部分地區的絕大多數學校應該都成立──因為專業教育對職涯的啟動幫助較大,而通識教育「歷萬古而常新」的素養內涵,則在人一生面對的各種無常、變化與起伏時,方能產生較深刻的幫助。 對於生命知識的渴望,林從一以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的熟齡學生為例,「這個系所比較特別,獨立招生,大一新生平均年齡約55至56歲。他們多半經濟無虞,來讀大學是為了『完成人生意義』,因此學習動機非常強烈。」曾有熟齡年長學生與18歲的年輕同學一起上電腦繪圖課,年輕學生兩三下就操作完成,熟齡學生眼力不好、慢吞吞耗時許久,最後的作業結果卻相當出色,讓年輕學生大受刺激。「由此可知,獨立於經濟需求之外的學習動機是比較明確的,但我們也不能苛求年輕學子,因為職涯需求確實是他的燃眉之急。」 「通識的確是被同學需求了,但比較大的問題是通識沒被想要。」那麼,推動通識課的一大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學習他們一輩子需要,但眼前看似不急需要的東西?林從一指出,這當中最急迫的是「學習切身性」的問題──相較於可對應於職涯能力的專業教育,學生在通識教育上更容易出現「學習意義喪失症候群」:「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而若排除工作學歷上的需求,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換言之,通識教育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大學教育的,只是在通識教育有更明顯的呈現。」 「因此,重點是要引導學生『為己之學』。」林從一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力,找到「學習對自己的意義」。至於如何引導?林從一提出五項策略。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什麼是通識?為了談這個問題,莊慧玲校長笑說,自己做了一件全臺灣公民都會做的事情:問Google。 「Google給的答案,其實大部分來自維基百科。」莊慧玲說,從基本定義、通識概念溯源、方法與目標,乃至於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的歷史,都有解答。 除了問Google,莊慧玲走在時代尖端,她還問了chatGPT:「chatGPT給的答案其實蠻好的,我自己再篩選調整一下,就有蠻符合我心中的答案。」 莊校長的「實驗」,其實正是全臺灣大學生面對各領域學科申論考試時的本能反應。如果網路時代,AI已經能給出論述與知識,那麼大學、大學教授乃至於通識教育,要帶給學生的,是什麼? 
- 
                 【2022主管會議】無通不深耕──從臺灣高教革新看通識在2022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之前,以通識為核心的大型會議已有近8、9年未曾召開,大家少有機會見面與交流通識教育的內涵。隨著時間演進,社會對通識教育的看法也一直在改變,中正大學黃俊儒特聘教授針對臺灣對通識教育賦予的期待進行分析。黃俊儒指出:學生在學時期,通識教育普遍比較弱勢,但往往學生畢業後又會回頭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有作家會批評理工生少了美感,理工生也會認為文科生要有對理工科的理解,這些情形都是通識教育被廣義地期待的功能。透過訪談,可以理解一般大學的教師如何詮釋通識教育,各有不同的想法卻十分有意思,像有人認為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全方位能力;也有人從業界的角度出發,希望畢業生具有多元領域的理解能力;還有人認為通識教育要能訓練軟實力、非認知的能力,學生除了能說明知識外,還能透過非認知能力達成良好的合作或互動;更有人提到通識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學生對於情境的敏感度,對一個複雜環境中的所有東西都要是敏感的,才能避免無感或表錯情、會錯意的情況,這是一種common sense的能力,一種人性展現的能力,是AI所無法具備,而需透過通識教育學習的能力。黃俊儒也分享了自己的詮釋:通識教育就是把認知(硬技能)跟非認知(軟技能)互相滋養、纏繞的能力,這就是通識教育很需要去遂行的,甚至是培養學生探索自我,並調適自己跟他者、跟社會、跟自然的關係的能力,這是普遍對通識教育比較具有公約數的看法。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通識教育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從專業到涵養,通識教學的創新之路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丁國桓副教授並不是通識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從他所處的專業來看通識這件事,自有其獨到見解。2024年的iGER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他從自身有感的「專業」與「職業」間的學用落差談起,試圖在成為一名老師後縮短學校專業與社會職業的鴻溝,但在旅途行進中,他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無關,以致他們進入職場仍要學習,於是在大學無用論中的丁國桓副教授開啟反思:大學之於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主講人 /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主任丁詩同 ; 文字整理 : 吳懿倫
主講人 /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主任丁詩同 ; 文字整理 : 吳懿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