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2024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萬分感謝您今日的蒞臨與參與,期待您留下寶貴的意見,讓我們能在將來為您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更貼心的服務。
-
【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線上研習
一、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
二、辦理目的
隨著全球化趨勢與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進展,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正面臨嶄新的挑戰與機會。UNESCO於2024年提出教師和學生的AI能力框架,為師生在AI時代應具備的核心能力提供了具體指引,也為通識課程的規劃與教學實踐注入新思維。然而,生成式AI的使用亦帶來許多教學與學習上的疑義,例如,如何辨識根本的知識和資訊真確性判斷的疑誤?如何避免AI資訊生成過程中的倫理爭議與教育不公平問題?針對這些議題,教育工作者需具備對AI的批判性認識,並善用其特性提升教學效能。
基於此,本次研習將聚焦於優質通識課程設計與實施、提升AI輔助教學的專業能力,並探討師生應具備的AI素養,以及AI於教學與學習中的應用與挑戰,提供教師面對此重要趨勢的思考和回應。敬邀相關教學人員及有興趣的老師踴躍報名參加。
三、時間:2025年2月27日(四) 10:00~12:00 (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四、議程:https://reurl.cc/Ege180
伍、報名截止日:
報名截止時間:2025年2月19日(三)。本活動將提供電子研習時數證明(2小時)給予全程參與者。
六、聯絡人:國立清華大學郭助理 (03)5715131分機73013;peiling3@gapp.nthu.edu.tw
-
-
教師增能工作坊-後疫情的遠距教學新思維與策略課後報導
此工作坊邀請人稱「教科先生」的連育仁老師
帶領操作線上課程的教學互動設計、線上課程如何經營才能抓住學生的目光,以及介紹多種AI工具應用,與參與老師無私地分享更貼近教學的工具及平台選擇。讓與會的老師直呼含金量真高! 面對混合式教學,擴展了以往對線上課程的刻板印象。連老師於本場次課程中,首先帶領師長了解實體及線上課程型態的轉變,當談到教學中的「溫度」時,連老師說道:「線上教學雖然缺乏面對面的實際互動,但透過工具也能創造出一定程度的互動和共鳴,取決於教學者如何營造出「沉浸式的線上課程」來讓學生感受到關愛和支持 !。
連老師接連介紹許多新穎且實用的免費線上互動軟體及工具,如:提供進入元宇宙參與課程之Universe by ViewSonic;提供教學工具、互動白板-My ViewBoard 以及 Zoomit、線上互動及問答實作工具-Classswit…等實用數位工具,以有效提升線上課程的靈活性與互動性,同時成功掌握與會師長的參與度及學習成效。
連老師於結尾最後勉勵師長,面對現今後疫情時代的數位轉型及AI浪潮的來襲,教法的轉變越來越關鍵,數位不是強化,而是轉化。巧妙的善用數位,教學場域將無遠弗屆。
-
【過去活動】1月8日(一)下午3-5點線上通識國際講座-臺灣通識與資訊科技素養教育
【敬邀】1/8日(一)3-5PM線上通識國際講座-臺灣通識與資訊科技素養教育
大家好:竭誠歡迎參加!本活動敬備電子研習證書。
請把握2024年1月8日(一)韓國教養學會主辦的國際講座,將由政大李蔡彥校長/IGER總計畫主持人主講,資訊如下:迎接AI時代,資訊科技教育已前瞻性地提出AI素養的觀點…。
(一) 報名系統:https://forms.gle/LELmxShsARxQPq5x5 ,截止日期為1/5(五)中午,當天敬送會議資料。
(二) 日期:2024年1月8日(週一),臺灣時間下午15:00-17:00(TST)。
(三) ZOOM網址: https://yonsei.zoom.us/j/82888503792 (直接點擊加入)
ID: 828 8850 3792(四) 主講者:李蔡彥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總計畫主持人/曾任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美國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博士 /資訊科學系碩士
(五)講題:臺灣通識與資訊科技素養教育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六) ※本活動以中文演講,敬備電子研習證書。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通識教育國際交流與出版分項計畫等。
【備註】此為韓國教養學會在「滄波講座」之後,新的「博雅教育學術討論會」 LibEdCol (Liberal Education Colloquium) 系列講座。
-
2024 iGER Day 成果發表會
萬分感謝您今日蒞臨參與,期待您留下寶貴的意見,讓我們能在將來為您提供更優質的內容。
-
[測試]冬令營(複製)
[測試]冬令營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邁向永續的航道 向真實世界學習與實踐的通識教育
深耕於永續發展領域二十多年的,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的何昕家副教授,從學習永續到思考永續的轉變,其旅程可謂豐富而深遠。在「多元跨域」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裡,他從永續的歷史細說,再轉入自身經驗的教學場域,並從中總結出如何將永續思維運用至課程、促成學生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的路徑。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
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回歸教育初心,如何在「人」與「人才」間量體裁衣?
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我們教育的批判話語言猶在耳:側重文學又不將其運用至溝通交流,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割裂;缺乏算數訓練,且在哲學層面「信守經典、不事思辨」,阻礙了個體邏輯、思辨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勃興的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一樣,希望在社會與個人間找尋共贏,實現社會發展與人之價值。如此地檢視今日的大學通識課程,能不能說已經有效回應了國際上對我們本土文化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看到學生的特性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了呢?
蒲彥光主任以孔子的兩位弟子為例提示教育觀念的變遷:台灣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容易欣賞顏淵般沈默寡言、內心深沉的人,對於勇往直前的子路,則因其冒失的行為常常心存偏見,而現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老師已經越來越能包容像子路這樣的學生,易言之,「有勇氣犯錯的子路,才是我們不夠認識的人」,但相應的課程是否也呈現出包容的態度,容許學生去探索、去試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