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生成式AI × 數位學習夥伴】全新教學模組登場!
隨著生成式AI技術日益成熟,教育現場逐漸出現結合AI進行教學支援的新契機。本模組《運用生成式AI打造課程專屬數位學習夥伴》旨在協助教師透過Line平台與OpenAI Assistant API,建立可依課程內容客製化的AI學習夥伴,提供學生即時、個人化的互動支持,促進課堂內外的延伸學習與自主探究。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後108課綱時代,大專課程日益強調素養導向與自主學習,期望學生能在多元情境中培養整合知識與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實務上,教師面對大班教學與課後回應不足等挑戰,學生常無法即時釐清疑問,影響學習動機與成效。
本模組建構的AI學習夥伴可依課綱與教材內容,於課後持續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回應,補足課堂回饋的時間落差,擴展數位學習支持的可能性。
模組內容簡介
本模組不限定資訊相關專業背景,亦適用於通識、人文、設計等各類課程。教材以逐步引導的方式協助教師從零開始建置AI學習夥伴,並整合於Line通訊平台,包含以下內容:
1.學習夥伴架構設計:說明如何整合Line Developer、Firebase、GCP Cloud Run 與 OpenAI 建構互動系統。
2.Assistant 設定與素材上傳:引導教師設定AI角色與語氣,並上傳課程簡報、作業等教材作為知識庫。
3.雲端服務與安全設定:提供Firebase與Google Cloud部署教學與API設置說明。
4.測試與使用說明:包含測試操作與常見錯誤排除,協助教師快速上手導入。
教學效益一覽
1.延伸學習支持的時空範圍
即使教師無法即時在線,學生仍可透過AI學習夥伴獲得個人化回應,促進主動提問與反覆學習。
2.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學生可在課後依據自身需求反覆練習、理解與提問,提升知識吸收效率與學習自信。
3.減輕教師回饋壓力
透過AI學習夥伴的初步回應功能,協助處理常見問題,讓教師將時間集中於關鍵指導與高層次討論。
若有意於課程中導入生成式AI應用,並探索數位學習支持的新形式,本模組可作為教學應用與課堂設計的參考資源。
無須資訊背景,亦可依課程內容彈性應用,讓AI學習夥伴成為各領域教師的得力教學助手。
-
【資訊科技 × 自我覺察】全新教學模組上線!
在資訊課程中,學生時常專注於解決技術問題,卻較少回頭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態、心理感受或內心想法的變化;在資料分析課堂中,也常見學生專注於技術與工具的操作,較少關注資料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連結與省思。
為回應此一教學需求,《融入自我覺察於資訊科技素養培育課程模組》應運而生,旨在協助教師於資訊課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技術實作與自我覺察,促進個人成長與綜合素養的提升。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因應 108 課綱所倡導的「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理念,大專校院的通識課程越發重視學生的整體發展與素養培育。在資訊科技日益普及的當下,學生除了學會使用科技,更需理解其使用過程中的動機、影響與責任。
本模組以「自我覺察」為教學切入點,協助學生在學習資訊技能的同時,練習覺察與反思個人的情緒、行為與學習歷程。
模組內容簡介
教材模組包含兩大核心單元,提供可應用於課堂的具體教案與範本:
1.自我覺察練習活動
從第1週開始,每堂課安排放鬆練習,引導學生觀察面對挑戰(如程式錯誤)時的內在反應,並使用紀錄表與學習日誌進行反思,逐步培養自我覺察的習慣。
2.資料分析實作專題
學生將運用數值與中文文本分析技術處理自己的自我覺察紀錄,進行資料整理與視覺化,最後完成個人化的專題報告。教材亦提供範例程式與資料前處理工具,支援以 Google Colab 進行操作,協助教師順利推動課堂實作。
教學效益一覽
1.深化學習動機與自主性:學生透過反思重建學習意義,不再只是為了作業而學習。
2.提升資訊素養與資料分析思維:從自身的資料中學習整理、分析與詮釋,培養問題發現與洞見能力。
3.培養自我覺察習慣:透過放鬆練習與學習日誌的實作,逐步建立觀察與理解自身狀態的能力。
若有意嘗試於資訊科技課程中融入自我覺察,本課程模組可作為教學設計的新視角與實務操作的參考資源。
-
iGER行動諮詢服務(國立聯合大學)
盛夏將近,行動諮詢服務的腳步不曾停歇。這次iGER團隊來到了苗栗的國立聯合大學。學校秉持「客庄所需,聯大所趨」的教育理念,致力培養具備宏觀視野與涵養的學生。
【多元課程設計與教學創新】
聯合大學在課程設計上建構了完整框架,包含基礎課程的語文教育與基本素養培養,及博雅通識課程的三大核心領域:自然科學、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學習課程,年均開設300至450堂課程,涵蓋數位學習及公益活動等形式。
在教學創新上,則積極採用PBL問題導向學習、翻轉教學與實作導向等方法。如「服務學習與自我實踐」課程讓學生透過參與公益、街道清掃等實際行動,展現社會關懷。
【AI資訊科技素養教育與跨域微學程】
配合時代趨勢,學校開設「數位人文AIGC應用與創新」、「AI時代法律問題」、「AI輕體驗」等前瞻課程,並規劃人工智慧機器人服務設計、數位人文跨域等微學程,讓學生掌握AI時代的關鍵技能。
【客家人文元宇宙】
學校最具特色的「客家人文元宇宙」計畫,於2025年獲得教育部數位人文課程遞進計畫支持。透過AI技術進行客家語言與文化數位典藏、創建AI VTuber數位代言人、在元宇宙重現客庄風貌,並發展沉浸式學習體驗。修課學生運用NoteBookLM、客語語音生成、Avatar製作等工具,學習數位技能,同時理解與傳承在地客家文化。
【資源整合與教學成果】
在資源整合方面,通識教育中心積極爭取外部計畫支持,包括教育部「第二期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與「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課程計畫」,並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等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提供多元的服務學習機會。 -
iGER行動諮詢服務(慈濟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四校】
跨過東海岸的群山,iGER團隊來到了慈濟大學,學校以「自愛利他、心懷天下」為核心理念,塑造具備慈濟人文服務精神的人才。
【成立博雅天空書院】
慈濟大學和慈濟科技大學合併後,學校特別設立「博雅天空書院」,整合通識教育中心與體育教學中心,秉持「全球在地、人本專業、永續發展」的定位,透過博雅教育諮議委員會統籌規劃全校通識教育發展方向,涵蓋核心必修、跨域選修、體育教育、外語教育及永續發展教育等面向。
【課程規劃與特色發展】
在課程規劃上,將慈濟人文課程深度融入通識教育,透過茶道、花道、靜思等課程培養學生的靜心與自省能力。學校積極推動全英語教學、線上與混成教學模式,整合edX/Coursera資源;善用非正式課程、駐校藝術家、博雅書坊與經典園林等空間進行沉浸式學習;透過主題式工作坊與實作營隊增進學習動機與應用能力,實現多元學習路徑。
【數位科技教育發展】
學校將程式設計列為通識核心必修課,也設置「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以8-12學分為設計核心,橫跨人文、醫療、管理等不同領域,推動跨域與實務應用的課程模組。多數程式與AI相關課程採取實作導向,並輔以MOOCs/SPOC、專案實作、產學合作、生成式AI等教學策略。鼓勵非資訊科系學生修習資訊課程,並設有「網頁視覺程式設計」、「APP開發」、「AI導論」等通識課程,由通識中心與資訊相關系所合力規劃。
【通識與專業的關係】
為達到使通識成為專業之奠基的效果,學校推動了三項策略。其一是依照不同學制來規劃課程。其二是推動「院通識」制度,由院方指定或與院方共同規劃,各院開設4學分相關課程,例如智慧永續管理學院開設「人工智慧之原理與倫理」等。另外,亦邀請專業系所教師開設通識課程,促進專業與通識的對話。
【社會服務實踐與在地關懷】
學校重視社會服務實踐,推動「一院一團隊」的志工服務模式。特別是「AI到原鄉」計畫,與中研院合作培育學生為AI種子,定期到馬太鞍社區指導居民學習資訊科技,展現教育資源共享的社會責任。 -
【典範通識課程】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 國立中央大學單維彰教授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從知識連接到課堂互動
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目標
教育應該分層思考。小學的讀寫算是必要的基本技能,但在此之上的所有教育都應該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核心目標是「通」,而非專業化。我們不應該期望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到高中)讓學生進入或準備進入某個特定專業,這是通識教育的根本理念。
知識創造的專業價值
許多從事通識教育的老師會困惑於如何證明自己的專業貢獻。以數學故事為例,講述者往往難以說明自己的創新之處,因為看似只是在分享別人尚未聽過的故事。然而,通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性體現在一個關鍵能力上:知識的連接與整合。
我們的創造性工作在於將原本不相關的知識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這不是簡單地將兩盤菜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各自消化,而是要負責任地進行跨領域的連接,建構有意義、合理的知識網絡,然後呈現給學生。這種整合能力就是通識教育的專業所在。
數學作為文化的體現
以數學教育為例,我的核心主題是「數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數學既是文化的產物,也參與了文化的塑造。這在歷史上有具體的體現:中國的科技發展與歐洲的科技發展因為數學運用方式的不同,在兩個文化體系中參與程度各異,最終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結構。
數學與文化中其他人類創造都息息相關。透過豐富的跨領域連接,雖然可能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但這並非最終目的。真正的目標是以數學為本,向外連接,證明數學與文化的深層關聯。
課堂互動的創新方法
通識課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老師往往不認識他們,要產生互動相當困難。我從台大教授那裡學到一個有效的方法:
使用標準規格的作業簿(當時約8塊錢一本),發給全班同學記錄課堂筆記,下課時收回作為點名依據。更重要的是,我會仔細閱讀這些筆記,從中挑選可能引起話題的內容,在下次課堂上分享並加入自己的想法,再拋給學生討論。
這個方法幾乎每次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討論的概念來自他們的同學,更容易產生共鳴。一旦有學生寫下回應,我就會將其擷取出來繼續討論,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教學的成就與意義
這種互動方式讓我在疲累的一週中,特別期待通識課的到來,因為課堂變得非常愉快。學生也將這堂課視為愉快的休息時間,充滿期待地走進課堂。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功。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典範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歷屆得主,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透過本課程協助學生從文化、歷史、意義等方面認識數學,並在社會與文明的脈絡中評鑑其價值,期望學生在離開了考試與社會壓力的自在環境中,發現數學原本的內涵,認識數學與我們今天所見的文化與文明之間的關聯,並增進其運用數學知識和思考方法的潛能。
特別感謝:單維彰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HC3syEkmY&t=44s
Backsound No Copyright Upbeat Inspiring Corporate | Company Profil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
-
iGER行動諮詢(吳鳳科技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五校】
今日iGER計畫來到了位於嘉義的吳鳳科技大學。學校定位為唯一以「安全」為核心特色的科技大學,專注「安全科技」、「安全數位」、「安全照護」三大領域發展,並成立十個安全相關中心,提供實務教學與產業實習。此外,也將安全教育納入通識特色素養課程。
【通識教育推動策略】
學校強調實作與實務教學,將「創新創意」列為校定通識必修課。此外,在18學分的核心素養課程中,除中英文、體育、國防等基本課程外,學校還設計了四門特色素養課程,包含培育具備社會關懷志工的勞作教育;使學生熟悉安全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安全教育;引導專利書寫並申請專利,培養智財權知識的創意概論與智財權課程;培養職場倫理知識的專業倫理課程。另有公民素養課程,共4學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涵蓋人文、藝術、商業、生活、法治、科學等六大領域。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學校除了規劃院共同必修「電腦實務與程式設計」外,各系亦將AI相關要素融入原有課程。此外,設置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融入運算思維、人工智慧等內容,並強調PBL、專案實作、產學合作。
【校內外資源整合】
為豐富教學資源,學校建立完整的整合系統。在校內透過共時授課、學習地圖、課綱審查、助教資源配置及定期教學評量等機制,確保教學品質。校外則與慈濟、福智等公益團體合作,並也引進劍橋領思評量系統及線上學習平台。
【推行多元活動】
另外,學校致力於文學推廣活動,舉辦吳鳳文學獎、博雅叢書競賽等;實施英語證照課程、英語畢業門檻制度及中英補救教學,提升語言能力。此外,亦建置e-portfolio學習歷程系統、成立多元教師社群、設置圖書館閱讀專區等,提供完善學習支持。 -
iGER行動諮詢服務(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六校】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以島嶼產業應用型科技大學為定位,發展海洋特色,並致力於永續和智慧科技領域。學校的通識教育秉持「全人教育」、「終身學習」和「地方關懷」理念,致力連結澎湖文化脈絡並深化在地認同。
【推動機制與教學運作】
學校建立了完善的課程推動機制,規劃與實施均須遵守相關規定,新開課程經討論、外審及通識課程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方能開課。課程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別,涵蓋多元主題。中心採取「互補均衡模式之課程設計」,依照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觀光休閒學院和人文暨管理學院三個學院特性制定不同的必選修學分,使各學院學生達成通識與專業教育間的融合與平衡發展。
【通識特色與成果展現】
學校特別規劃「職場ACE通識學程」,強化學生職場適應力、溝通能力與涵養,並規劃微學分實作課程,鼓勵自主學習與跨領域整合。另有多項特色課程,其中「高齡社會與創新實踐跨領域通識課程」結合不同領域教師協同教學,帶領學生深入烏崁社區、風櫃社區、銀髮健身俱樂部等場域進行實地學習,針對高齡長者的身心健康等議題提出創新提案。此外,中心定期舉辦人文藝術領域通識課程成果展和通識課程聯合成果展,展現豐富的教學成果。
【創夢基地專業教室】
值得一提的是,通識教育中心擁有創夢基地專業教室,教師可依《通識教育中心專業教室借用要點》借用,並進行實作教學與多元教學實踐,學生亦可在此場域展示成果作品。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學校的資訊科技課程涵蓋電腦軟體應用、Python程式設計、資訊安全、資料統計分析及智慧生活科技五大領域,結合理論與實務操作。授課採用創新的AI輔助教學法,以學生熟悉的題目如雞兔同籠問題帶入程式概念,並鼓勵使用ChatGPT協助學習和解決問題。學校設立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專供非資通訊學系學生修習。此外,透過全額補助費用的方式,鼓勵學生考取資訊證照,課程老師亦積極爭取廠商贊助,舉辦跨校資安競賽及跨校AI競賽。 -
iGER行動諮詢服務(長榮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七校】
這次iGER團隊來到位於臺南的長榮大學。學校的通識教育責任單位──博雅教育學部秉持全人牧育與永續發展的理念,致力培養「學識廣博,生活高雅」的長榮人,並持續強化學生的個人能力、個人素養與公民素養。
【組織架構與課程規劃】
學部下設語文教育中心、通識教育中心、共同教育中心及華語文教育中心四個單位,總共提供22學分的博雅教育課程。其中,語文教育中心負責10學分,包含閱讀與表達及外國語文學科。通識教育中心則承擔12學分教學任務,包含核心通識「生命探索與行動」及「淨零永續生活與實踐」各2學分,以及採「五選四領域」設計的一般通識,學生可從敬天、愛人、惜物、力行四個領域中選擇修習。
【教學創新與特色計畫】
配合學校中長程發展策略,學部推動EMI普及計畫、國際移動力基礎培育計畫等。語文教育中心則開設閱讀與表達課程,包含醫療書寫、數位文學創作等主題,並舉辦異文化系列講座、英語簡報、Soap Box Talk成果展等活動。華語文教育中心除提供正規語文課程外,還舉辦「一起聊天說中文」、宮古島跨界夏令營等多元活動。
【特色通識課程】
核心通識「淨零永續生活與實踐」採同心圓式教學探索策略,從個人生活出發,逐步擴展至社區、臺南市乃至全臺,透過設計環保標語春聯、解決校園剩食問題、巴克禮公園碳匯測量等活動,讓學生從自我生活觀察做起,進而省思。另一門「生命探索與行動」課程則結合職涯中心入班宣導、桌遊卡牌輔助教學、實作與紀錄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生命價值的思考。此外,學校開設「運動欣賞」、「另類社交術-從高爾夫球看起」等別具特色的一般通識。建立通識微學分制度,涵蓋生態保育、程式設計、等多元主題,讓學生彈性選擇學習內容。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在資訊科技素養培育方面,學生可透過多元管道達成畢業要求。學部在惜物領域開設電腦與生活、人工智慧應用等資訊類課程,涵蓋Scratch與Python程式語言教學,接軌學生未來的職涯發展。 -
O.GE通識探險家專區
O.GE通識探險家專區
-
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素養導向的路徑
隨著108課綱首屆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全新挑戰。這些學生在高中職階段,已多方接觸素養導向的課程與學習經驗。大學的通識課程與教授通識課程的教師們,準備好了嗎?
為了回應國家課程改革的變遷,本計畫「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特別於2025年5月21日與6月12日辦理二場次「108課綱×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邀請來自各大專校院的教師齊聚一堂,進行工作坊研討。首先,由本計畫主持人陳淑敏教授說明108課綱理念與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接續安排教師對話、教學實踐案例分享與課程大綱實作,協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課程轉化與落實的具體步驟。
本次工作坊聚焦於以素養導向策動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協助參與教師釐清並修訂所授課程的素養導向教學規劃與實踐。我們針對以下課程優化與教學設計等關鍵問題,逐一探討:
一、引導學習動機與掌握學習起點:激發問題意識,連結學習經驗。
二、學科知識的探究與學習:掌握學科核心概念,對應真實情境。
三、學習成果與發表機制:強化任務導向,拓展多元展現的學習表現。
四、學習歷程支持機制:建構資源網絡,發展學習資源的網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