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講題 1:進廚房就不要怕熱:談臺師大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講者:鄭怡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講題 2:串流通識.跨域的起點
■講者:林彥廷 /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院長
講題 3:設計思維驅動的通識總整課程
■講者:楊士萱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副校長
內容:
本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的短講。在「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以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以「進廚房就不要怕熱」之精神,推動校內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他強調,規劃通識課程時不能侷限於當下視角,而要以前瞻思維為學校與學生規劃未來的通識課程藍圖。在學校全力支持之下,他得以將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具體實踐於課程改革中。
(已取得演講錄影影像授權)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林彥廷院長將重點放在鼓勵學生透過數位方式自主學習。例如,承認跨校磨課師通識課程與Coursera線上課程等的學分,以增加博雅課程的多元性。此外,學院特別規劃「屏東學」課程,讓學生透過課程深入理解「在地實踐」的理念。
(已取得演講錄影影像授權)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談到北科大不僅進行了學分架構的重大調整,亦成立共同教育委員會,邀集通識教師、校內各學院教師及外聘委員共同參與。期望藉此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完整的架構,規劃並推動學校通識教育的發展。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
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回歸教育初心,如何在「人」與「人才」間量體裁衣?
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我們教育的批判話語言猶在耳:側重文學又不將其運用至溝通交流,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割裂;缺乏算數訓練,且在哲學層面「信守經典、不事思辨」,阻礙了個體邏輯、思辨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勃興的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一樣,希望在社會與個人間找尋共贏,實現社會發展與人之價值。如此地檢視今日的大學通識課程,能不能說已經有效回應了國際上對我們本土文化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看到學生的特性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了呢?
蒲彥光主任以孔子的兩位弟子為例提示教育觀念的變遷:台灣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容易欣賞顏淵般沈默寡言、內心深沉的人,對於勇往直前的子路,則因其冒失的行為常常心存偏見,而現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老師已經越來越能包容像子路這樣的學生,易言之,「有勇氣犯錯的子路,才是我們不夠認識的人」,但相應的課程是否也呈現出包容的態度,容許學生去探索、去試錯呢?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關注大學生的課程體驗,營造優質通識環境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俊業副主任,開宗明義地講述了通識教育運作中的弔詭:教育部與大學機構為提升大學生的個體綜合素養、踐行全人教育理念,積極豐富與完善通識教育課程,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甜又涼」卻是大學生們選篩選通識課程的標準,易言之,只要給分甜,作業涼,能累積到應有的點數或分數就萬事大吉。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肯認升學主義、教育功利主義與學院本位主義等對大學風氣的影響,但他將問題的解決率先聚焦在如何扭轉大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認識,並循此提出了,從博雅的通識學習環境之營造,重塑大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體驗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以SDGs撬動通識思維,培育跨域創新人才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對台灣來說,已經不是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個全球性的議程,驅使各國合作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諸如終結貧窮、永續消費與生產、性別平等、氣候變遷行動等。當它被置入通識教育的規劃中,便在跨域整合思維中展現出無限能量。整體來說,SDGs給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框架,使其能在全球視野、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與實踐能力上,幫助我們重塑新世紀教育:「接軌產業技能、創新教學及優質就業」,而這也恰是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給自己定下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