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通識教育的實踐構想
《詩經.大雅.文王》有句「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原意是指周人建立的邦國雖然歷史悠久,但它肩負的使命卻是革新,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講座賀陳弘教授用這句古語開場,用以形容「通識教育」的處境,在舊邦新命裡,深耕在通識教育中的人總是要秉持與堅守著一份改革與進取精神,方能撬動未來大學之門的開啟。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從融合中看見 有意義的通識教育
現今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是由高應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科大教育中心及高海科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三校合併後重組而成,融合的背景為新建的通識教育中心帶來檢視與反思的契機:大學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研究?楊慶煜校長從教育現場發現,老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學生知道他在學什麼,也希望他們學得會,知道要用到哪裡去。從這個共識裡,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開啟了通識教育的新徵程。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定位與精進 讓通識成為大學的DNA
「定位」一直以來都是大學通識教育的大哉問,也是高教最難課題之一。在理念上,我們希望通識能夠成為大學教育的核心,成為其他學科的基礎,但落入實際後,通識教育總是被放在專業的附加、附帶的邊緣位置。
劉金源教授以烹飪為例說明,即便是牛肉、雞肉等「專業」主餐,也需要「素養」的適切調料才能激發出食材本身的美味,更何況通識教育不僅能助力專業成長,更能引領大學與專業的發展潛能:「通識教育的目標不外乎形塑學生能成為一個全人( holistic human being )」,基於這樣的思考,通識教育試圖為專業注入人格,使全人素養成為學科的基底,不論是人文、社會、科學與科技方面的人才,都能具備符合現代公民所應具有的基本素養與水準。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華梵大學林從一校長談通識教育的需要與想要
大約三年前,哈佛大學針對該校校友作過一項調查:「哈佛提供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哪一項對校友比較有幫助?」結果顯示,40歲以下的大多認為是專業教育,40歲以上的大多認為是通識教育。林從一認為,這結果不令人意外,且在絕大部分地區的絕大多數學校應該都成立──因為專業教育對職涯的啟動幫助較大,而通識教育「歷萬古而常新」的素養內涵,則在人一生面對的各種無常、變化與起伏時,方能產生較深刻的幫助。
對於生命知識的渴望,林從一以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的熟齡學生為例,「這個系所比較特別,獨立招生,大一新生平均年齡約55至56歲。他們多半經濟無虞,來讀大學是為了『完成人生意義』,因此學習動機非常強烈。」曾有熟齡年長學生與18歲的年輕同學一起上電腦繪圖課,年輕學生兩三下就操作完成,熟齡學生眼力不好、慢吞吞耗時許久,最後的作業結果卻相當出色,讓年輕學生大受刺激。「由此可知,獨立於經濟需求之外的學習動機是比較明確的,但我們也不能苛求年輕學子,因為職涯需求確實是他的燃眉之急。」
「通識的確是被同學需求了,但比較大的問題是通識沒被想要。」那麼,推動通識課的一大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學習他們一輩子需要,但眼前看似不急需要的東西?林從一指出,這當中最急迫的是「學習切身性」的問題──相較於可對應於職涯能力的專業教育,學生在通識教育上更容易出現「學習意義喪失症候群」:「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而若排除工作學歷上的需求,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換言之,通識教育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大學教育的,只是在通識教育有更明顯的呈現。」
「因此,重點是要引導學生『為己之學』。」林從一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力,找到「學習對自己的意義」。至於如何引導?林從一提出五項策略。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東海張國恩校長談「如何落實以素養為導向的通識教育」
在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的心目中,通識教育反映著大學的辦學理想,也是養成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關鍵。
「各位想想看,你在大學階段修過哪一門通識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許多東海大學畢業生而言,答案或許是同樣的:那就是東海獨特的勞作教育課。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什麼是通識?為了談這個問題,莊慧玲校長笑說,自己做了一件全臺灣公民都會做的事情:問Google。
「Google給的答案,其實大部分來自維基百科。」莊慧玲說,從基本定義、通識概念溯源、方法與目標,乃至於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的歷史,都有解答。
除了問Google,莊慧玲走在時代尖端,她還問了chatGPT:「chatGPT給的答案其實蠻好的,我自己再篩選調整一下,就有蠻符合我心中的答案。」
莊校長的「實驗」,其實正是全臺灣大學生面對各領域學科申論考試時的本能反應。如果網路時代,AI已經能給出論述與知識,那麼大學、大學教授乃至於通識教育,要帶給學生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