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老人營養+運動:跨域共學」
台灣於2018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後,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個人中就會有1位是老人,在此現況下,如何老得健康?
大學端是學生邁入社會的最後一個正式學習階段,因此更應該提供並建立明確可行的方向以為指引,而影響健康老化的諸多因素中,「足夠的營養供給」並「落實規律運動」的良好生活型態是目前認為執行健康促進很重要的關鍵。
本社群期許透過教師間的跨領域專業學習、教學經驗分享並結合資源連結,架構出可應用於通識課程之教學策略。
社群召集人:彭田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蔡英美教授、葉秀煌副教授、許秀貞助理教授、張馨云助理教授、羅明葵副教授
-
112學年通識讀書與討論會社群『跨域與創新的對談:融入專業的「人生哲學」總整式課程單元的設計與教學』
「人生哲學」課程試圖將與生命有關的不同場域與議題導入課程。我們認為:生命的經營是跨學門的活動;生命要有好的經營,包含經濟、人文、醫學、教育、心理、宗教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們期待藉由跨域的對話以及總整式課程單元的規劃與實行,使修課學生得有機會深化、應證自身所學;使教師能夠檢視學生成果、進行課程調整。因此,我們邀集了不同專長的教師,為「人生哲學」的總整課程單元進行跨域與創新思考。
社群召集人:張勻翔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林湘義副教授、龍 芳助理教授、黃鼎元理教授、劉美惠講師、王授民兼任助理教授、韋展勛兼任助理教授、黃冠潔兼任助理教授
-
【iGER Day 短講:資訊通識】數位時代的跨域學習—資訊通識普及之策略以逢甲大學為例
【主題短講三:資訊通識】
數位時代的跨域學習—資訊通識普及之策略以逢甲大學為例
講者:
郭崇韋 /
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iGER Day 短講:素養導向】未來通識教育的多元跨域合作試想
【主題短講六:素養導向】
未來通識教育的多元跨域合作試想
引言人:
周涵怡 /
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全國夏季學院執行長
講者:
江柏毅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邁向永續的航道 向真實世界學習與實踐的通識教育
深耕於永續發展領域二十多年的,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的何昕家副教授,從學習永續到思考永續的轉變,其旅程可謂豐富而深遠。在「多元跨域」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裡,他從永續的歷史細說,再轉入自身經驗的教學場域,並從中總結出如何將永續思維運用至課程、促成學生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的路徑。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從專業到涵養,通識教學的創新之路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丁國桓副教授並不是通識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從他所處的專業來看通識這件事,自有其獨到見解。2024年的iGER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他從自身有感的「專業」與「職業」間的學用落差談起,試圖在成為一名老師後縮短學校專業與社會職業的鴻溝,但在旅途行進中,他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無關,以致他們進入職場仍要學習,於是在大學無用論中的丁國桓副教授開啟反思:大學之於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通識教育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
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十年間通識教育的創新實踐
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陳靜珮教授在演講的結尾稱自己「是通識老兵,也是小兵」,這一矛盾的說法潛藏著哪些她對「通識」的理解?就讓我們跟隨陳靜珮教授的故事走進文藻外語大學的通識教育。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探索路徑後,如何確保通識的跨領域真學習?
共同教育中心是現今臺大負責通識教育的單位,丁詩同主任說,臺大希望同學能在共教中心底下的共同教育跟通識教育課程中多念書、多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基礎,再連結到專業教育。因此,臺大對學生的養成是從基礎共同必修開始,再帶入通識教育的人文、科技等等要素,最後才連結到與專業的層面。
臺大過去在制度、系統上做了許多努力,促使學生從學習者的角色轉換成知識創造者的角色。這些建構包含學士榮譽學程、領域專長等等,雖然不是顛覆性的作法,卻能創造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制度,提供更多選擇與探索的機會。校學士、院學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則是臺大的新嘗試,而跨域、學分學程、輔系、雙主修等等界在深化與跨域的中間,是在臺灣其他大學也比較常見的策略。
民國96年起,臺大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向度,學生因應自身的專業背景不同而修習其他領域的課程,以達到均衡學習的效果。共同教育中心列出了三個不同的目標:第一是追求文理互補,透過文組學習科技、理組學習哲學的模式,希望能達到此一目標。不同院系通常會指定5到6個通識領域,學生則從中挑選3個,最終共計要修習15個學分;第二是知識結構的核心深化,共同教育中心允許學生以專業的科目充抵通識教育學分,藉以更深地獲取知識,而不只是把通識教育當成很涼、很甜的學分;第三是強調課程多元,擴展通識教育的廣度,尤其是跨領域通識課程的工作,力求融合而非僅是組合,由教師協助學生進行領域知識的整合,因此校方優先核給通識課改善的計畫,讓老師進行課程的改革。
課程多元的強調還體現在其他地方,如領域專長的建構,學生可以利用自主學習的制度提課程或是自主學習計畫;校學士與院學士則可以選擇四到五個領域專長組合成一個新的學系。臺大正積極嘗試各種創造性的做法,但這些建構都需要很扎實的通識教育課程。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當提供全校共同性課程單位有了新歸屬後,通識力量更大?
臺灣的通識教育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從共同科到部定通識,再到校定通識核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山大學在過去六大向度的博雅課程改革中,要求各科系的同學進入不同系所修習專業課程,但跨域的實施沒有那麼容易。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表示,中山大學近年來的通識理念都是創造一個跨領域的環境,後來成為了今日的西灣學院。
王宏仁認為,通識教學所遭遇的最大的困境往往是教師雖然具備足夠的熱情,卻還須面對許多現實層面上的限制,如教師自身的升等、評鑑壓力,教師間缺乏跨域交流,或是常常需要自行尋找合作教師等等。因此,中山大學希望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教師、學生都能在其中進行跨領域的實踐,甚至讓業界能夠參與進來,這就是中山大學的西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