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
iGER行動諮詢服務(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六校】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以島嶼產業應用型科技大學為定位,發展海洋特色,並致力於永續和智慧科技領域。學校的通識教育秉持「全人教育」、「終身學習」和「地方關懷」理念,致力連結澎湖文化脈絡並深化在地認同。
【推動機制與教學運作】
學校建立了完善的課程推動機制,規劃與實施均須遵守相關規定,新開課程經討論、外審及通識課程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方能開課。課程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別,涵蓋多元主題。中心採取「互補均衡模式之課程設計」,依照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觀光休閒學院和人文暨管理學院三個學院特性制定不同的必選修學分,使各學院學生達成通識與專業教育間的融合與平衡發展。
【通識特色與成果展現】
學校特別規劃「職場ACE通識學程」,強化學生職場適應力、溝通能力與涵養,並規劃微學分實作課程,鼓勵自主學習與跨領域整合。另有多項特色課程,其中「高齡社會與創新實踐跨領域通識課程」結合不同領域教師協同教學,帶領學生深入烏崁社區、風櫃社區、銀髮健身俱樂部等場域進行實地學習,針對高齡長者的身心健康等議題提出創新提案。此外,中心定期舉辦人文藝術領域通識課程成果展和通識課程聯合成果展,展現豐富的教學成果。
【創夢基地專業教室】
值得一提的是,通識教育中心擁有創夢基地專業教室,教師可依《通識教育中心專業教室借用要點》借用,並進行實作教學與多元教學實踐,學生亦可在此場域展示成果作品。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學校的資訊科技課程涵蓋電腦軟體應用、Python程式設計、資訊安全、資料統計分析及智慧生活科技五大領域,結合理論與實務操作。授課採用創新的AI輔助教學法,以學生熟悉的題目如雞兔同籠問題帶入程式概念,並鼓勵使用ChatGPT協助學習和解決問題。學校設立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專供非資通訊學系學生修習。此外,透過全額補助費用的方式,鼓勵學生考取資訊證照,課程老師亦積極爭取廠商贊助,舉辦跨校資安競賽及跨校AI競賽。 -
iGER行動諮詢(吳鳳科技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五校】
今日iGER計畫來到了位於嘉義的吳鳳科技大學。學校定位為唯一以「安全」為核心特色的科技大學,專注「安全科技」、「安全數位」、「安全照護」三大領域發展,並成立十個安全相關中心,提供實務教學與產業實習。此外,也將安全教育納入通識特色素養課程。
【通識教育推動策略】
學校強調實作與實務教學,將「創新創意」列為校定通識必修課。此外,在18學分的核心素養課程中,除中英文、體育、國防等基本課程外,學校還設計了四門特色素養課程,包含培育具備社會關懷志工的勞作教育;使學生熟悉安全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安全教育;引導專利書寫並申請專利,培養智財權知識的創意概論與智財權課程;培養職場倫理知識的專業倫理課程。另有公民素養課程,共4學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涵蓋人文、藝術、商業、生活、法治、科學等六大領域。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學校除了規劃院共同必修「電腦實務與程式設計」外,各系亦將AI相關要素融入原有課程。此外,設置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融入運算思維、人工智慧等內容,並強調PBL、專案實作、產學合作。
【校內外資源整合】
為豐富教學資源,學校建立完整的整合系統。在校內透過共時授課、學習地圖、課綱審查、助教資源配置及定期教學評量等機制,確保教學品質。校外則與慈濟、福智等公益團體合作,並也引進劍橋領思評量系統及線上學習平台。
【推行多元活動】
另外,學校致力於文學推廣活動,舉辦吳鳳文學獎、博雅叢書競賽等;實施英語證照課程、英語畢業門檻制度及中英補救教學,提升語言能力。此外,亦建置e-portfolio學習歷程系統、成立多元教師社群、設置圖書館閱讀專區等,提供完善學習支持。 -
《iGER通訊》第六期
在這個資訊爆炸、變化快速的時代,大學教育的意義不再僅止於知識傳授,更在於培養學生面對人生挑戰的智慧與能力。本期《iGER通訊》以「生命教育」為主題,深入探討當代通識教育如何回應學生在自我認同、人際關係及生涯選擇上的困境。
從哈佛大學的調查中,我們看見如何讓18歲的學生學習「一輩子需要但眼前看似不需要」的能力,關鍵在於提升學習的切身性。本期專題呈現了從教育反思到全人教育的理念轉變,以及生命教育跨域推動的重要性。我們也很榮幸能夠介紹《生命教育與通識素養》新書,該書匯集了全台十九所學校的創新實踐,從師範大學到軍事院校,展現了生命教育的多元面貌。
114學年度第一學期,iGER-Courses將開設七門精彩課程,涵蓋設計人生、AI應用、跨文化溝通等主題。此外,2025 Coding 101競賽的成果也讓我們看見跨領域學習的無限可能,文組學生的優異表現更證明了通識教育打破學科藩籬的價值。
我們衷心期待在即將到來的「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育教師交流會」中,與各位同道相遇,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未來方向。讓我們在這個夏日,為通識教育注入更多生命力與創新思維。
歡迎點擊下方留言處連結,follow《iGER通訊》,看更多豐富的內容吧。祝福大家暑假愉快! -
iGER行動諮詢服務(慈濟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四校】
跨過東海岸的群山,iGER團隊來到了慈濟大學,學校以「自愛利他、心懷天下」為核心理念,塑造具備慈濟人文服務精神的人才。
【成立博雅天空書院】
慈濟大學和慈濟科技大學合併後,學校特別設立「博雅天空書院」,整合通識教育中心與體育教學中心,秉持「全球在地、人本專業、永續發展」的定位,透過博雅教育諮議委員會統籌規劃全校通識教育發展方向,涵蓋核心必修、跨域選修、體育教育、外語教育及永續發展教育等面向。
【課程規劃與特色發展】
在課程規劃上,將慈濟人文課程深度融入通識教育,透過茶道、花道、靜思等課程培養學生的靜心與自省能力。學校積極推動全英語教學、線上與混成教學模式,整合edX/Coursera資源;善用非正式課程、駐校藝術家、博雅書坊與經典園林等空間進行沉浸式學習;透過主題式工作坊與實作營隊增進學習動機與應用能力,實現多元學習路徑。
【數位科技教育發展】
學校將程式設計列為通識核心必修課,也設置「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以8-12學分為設計核心,橫跨人文、醫療、管理等不同領域,推動跨域與實務應用的課程模組。多數程式與AI相關課程採取實作導向,並輔以MOOCs/SPOC、專案實作、產學合作、生成式AI等教學策略。鼓勵非資訊科系學生修習資訊課程,並設有「網頁視覺程式設計」、「APP開發」、「AI導論」等通識課程,由通識中心與資訊相關系所合力規劃。
【通識與專業的關係】
為達到使通識成為專業之奠基的效果,學校推動了三項策略。其一是依照不同學制來規劃課程。其二是推動「院通識」制度,由院方指定或與院方共同規劃,各院開設4學分相關課程,例如智慧永續管理學院開設「人工智慧之原理與倫理」等。另外,亦邀請專業系所教師開設通識課程,促進專業與通識的對話。
【社會服務實踐與在地關懷】
學校重視社會服務實踐,推動「一院一團隊」的志工服務模式。特別是「AI到原鄉」計畫,與中研院合作培育學生為AI種子,定期到馬太鞍社區指導居民學習資訊科技,展現教育資源共享的社會責任。 -
iGER行動諮詢服務(國立聯合大學)
盛夏將近,行動諮詢服務的腳步不曾停歇。這次iGER團隊來到了苗栗的國立聯合大學。學校秉持「客庄所需,聯大所趨」的教育理念,致力培養具備宏觀視野與涵養的學生。
【多元課程設計與教學創新】
聯合大學在課程設計上建構了完整框架,包含基礎課程的語文教育與基本素養培養,及博雅通識課程的三大核心領域:自然科學、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學習課程,年均開設300至450堂課程,涵蓋數位學習及公益活動等形式。
在教學創新上,則積極採用PBL問題導向學習、翻轉教學與實作導向等方法。如「服務學習與自我實踐」課程讓學生透過參與公益、街道清掃等實際行動,展現社會關懷。
【AI資訊科技素養教育與跨域微學程】
配合時代趨勢,學校開設「數位人文AIGC應用與創新」、「AI時代法律問題」、「AI輕體驗」等前瞻課程,並規劃人工智慧機器人服務設計、數位人文跨域等微學程,讓學生掌握AI時代的關鍵技能。
【客家人文元宇宙】
學校最具特色的「客家人文元宇宙」計畫,於2025年獲得教育部數位人文課程遞進計畫支持。透過AI技術進行客家語言與文化數位典藏、創建AI VTuber數位代言人、在元宇宙重現客庄風貌,並發展沉浸式學習體驗。修課學生運用NoteBookLM、客語語音生成、Avatar製作等工具,學習數位技能,同時理解與傳承在地客家文化。
【資源整合與教學成果】
在資源整合方面,通識教育中心積極爭取外部計畫支持,包括教育部「第二期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與「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課程計畫」,並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等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提供多元的服務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