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優良實務學校】「跨域」、「自主」、「數位」:大葉大學讓學生活潑起來
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以「融會貫通、四肯全人」為理念,強調全人、博雅的跨領域概念,以培養「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能適應社會期待、企業需求的現代公民自許。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說,校內通識課程的改革是從教學卓越計畫發展而來,經歷了宋秀娟、張靜心兩位主任的努力,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於焉開始有許多創新實驗的可能。
以歷程來看,107 至 108 學年以深化教師知能,建立典範教學成果為目標;到了 109 至 110 學年,開始在制度上推動微學分課程,內容上則積極連結永續發展 SDGs 理念;緊接著 111 學年著重學生能力的定位與養成,開始推動通識課程競賽(如 SDGs 徵文、創意實作競賽等),增進學生邏輯思考與文字敘事能力,此外更搭配了「D infinity 學院(D 無窮學院)」的設計,重新定位基礎四力:通識力、資訊力、中文力 及英語力,提高學生資訊科技、人文關懷、溝通表達能力上的掌握度。在通識課程的開設上,校內則規劃了 PDCA(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的課程審核機制,透過實質審核把關通識課程品質。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規劃,從教師與典範案例養成、議題連結、學生融入、能力養成再到課程把關,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識教育改革地圖。
-
【活動報導】2024 iGER Day 六大主題再現大學通識教育現場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nitiating General Education Renaissance, iGER)繼2023年定調以iGER Day為年度成果發表會後,2024的iGER Day以「融通與貫串—通識探索之旅」為主題,在7月4日(四)假政大公企中心舉行。iGER計畫以「啟動通識教育文藝復興」自許,iGER Day不只是計畫成果的發表,也希望藉此廣邀全國校院通識教育夥伴齊聚一堂,在經驗交流、同儕共學的同時,凝聚問題意識,攜手同行通識教育的下一哩路。活動開場,邀請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以「永續AI時代的通識教育」進行專題演講。吳部長認為,在AI浪潮下,大學通識課應該要讓學生「更像人類」,關注生活經驗、培養宏觀視野和慈悲心,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無法被AI取代。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
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課解鎖隱藏超能力:臺南大學「通識微學程」深化通識力
近幾年,有感於學生常抱著營養學分的心態修通識課,臺南大學自108學年度起推動「通識微學程」制度,盤整校內所有通識課,依主題分成數個模組,學生只要修習同個模組的課程達到8學分,就可以向通識中心申請一份通識微學程證書。對此,臺南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曾繁絹強調,「不是要老師另外開課,也不是額外給學生增加修課負擔,只是幫助學生把通識學分package起來。」
-
【優良實務學校】斜槓的意義,是讓你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通識打造斜槓青年培養皿
自 2019 年由通識教育中心轉型升級以來,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大膽創新的性格,重視跨域思維、在地連結、環境永續等特點,數度躍上《天下》、《遠見》等知名媒體版面。在跨領域當道的時代風潮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如何看待通識教育在高教體系下扮演的角色?他們又是如何大膽「玩」通識?
-
【優良實務學校】由共同教育委員會統籌開課:臺師大為通識課把關
通識教育該是什麼樣貌?以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稱臺師大)為例,臺師大對「通識教育」的定位與想像,聚焦在「博雅與跨域」、「通識與專業的支持」兩大理念。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鄭怡庭表示,「博雅與跨域」是指從過往的通識概念出發(博雅),但更強調跨域的融入,因為單一學科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一定要加上跨域,才能把博雅拉得更寬更廣,更能夠回應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在「通識與專業的支持」上,則是要弭平過往通識與專業分流,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很少互動或彼此支援的情形,加強通識跟專業之間的連結,確立通識教育在高教的定位。
-
【優良實務學校】以人文為根基的跨領域視野:逢甲大學打造優質公民的通識教育
一直以來,逢甲大學十分重視並努力經營通識教育課程,於 2018 年榮獲第 1 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榮譽獎章之「典範通識學校獎」,自 111 學年度起,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講座教授接手推動通識課程的改革。
談到通識教育,何院長提到,上個世紀 5、60 年代的臺灣教育,多半沿襲民國初年以來融合新式與傳統教育的想法,希望人不是只有讀書,也要學習做人。通識教育的精神也類似,從知識上來講,是要寬廣,但不是只有知識,也要從德性上去培育,「簡單來說,我自己對通識的理念很單純,就是博雅、全人的精神。全人的話,當然就是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人格的,最後還要能付諸行動。」
換句話說,何院長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現代公民,雖然每個時代對現代公民的定義不同,但有些是不會變的,我們必須具備對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的認識與關懷,培養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進而將之實踐在社會中,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是就何院長的觀察,晚近十幾、二十年來,隨著臺灣教育體系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往專才發展,通識課程越來越不被重視。在課程內容上,時常看到許多初級的專業課程被當作通識學分、或是將普通常識視為通識課程,逐漸讓通識課程呈現出零碎化、趣味化、淺碟化的問題,導致目前通識教育離博雅精神漸行漸遠。 -
【最新公告】大專校院推動通識教育優良實務
為引導各大專校院重視通識教育,關注培養學生跨領域思維及全人發展,透過組織革新及課程改造等策略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教育部委請國立政治大學自111年起辦理「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結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112-116年),促進各校發揮校本特色及挹注提升學生學習通識教育成效,並共享優良實務典範經驗與資源,期能精進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
本中程計畫團隊透過問卷調查,分析各校通識教育發展情形,並由行動諮詢服務所蒐集之學校通識教育實施現況,從定位、關係、內涵與方法四大策略面向彙整學校優良實務如下,提供各校檢視及調整校內通識教育之參考: -
【過去活動】7/18 & 7/23《博觀通識》系列專書發表會
各位師長們好:敬請轉寄其他師長!本活動敬備電子研習證書。
教育部IGER計畫於2024年7月將出版《博觀通識》系列專書,共有4本,37所大學分享,發表會將於7-9月陸續舉辦,說明如下:
(一) 7/18日(四) 13:00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第一梯次;7/23日(二) 13:00在大葉大學舉辦第二梯次(此次同步線上進行)。
(二) 限量《博觀通識》套書,將在活動現場開放登記,歡迎踴躍參加實體交流。
(三) 報名系統: https://forms.gle/vucduD7wSEHyUzYA9 ,截止日期為7/17日(三) 16:30。8月活動,之後再報名。
(四) 本活動敬備研習證書。
(五)《博觀通識》系列包括4本書,涵蓋37所大學分享:《博觀通識:國立研究型大學》、《博觀通識:國立大學》、《博觀通識:私立大學》和《博觀通識:科技大學》。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大葉大學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亞東科技大學
合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PS. 8/29日(四)為第三梯次,8月初開放報名
活動已發布在國圖首頁最新消息: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17828.html -
【過去活動】11月1日(五)《博觀通識》第四梯次線上專書發表會/研習活動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GER) 將於11月1日採線上舉辦第四梯次《博觀通識》講座暨專書出版發表會,敬請各校派員參加,轉寄資訊給貴校師長。
本活動廣受媒體報導,回響頗大。誠摯邀請各界參加,說明如下。
(一) 時間11月1日(週五)約13:30-15:30線上舉辦。
(二) 報名系統(含議程):https://forms.gle/fYy5Rk37HJ6kuMb58
(三) 本活動敬備2小時電子研習證明。
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等、大葉大學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亞東科技大學
【註】《博觀通識》系列專書,共有4本,37所大學分享發表,包括:《博觀通識:國立研究型大學》、《博觀通識:國立大學》、《博觀通識:私立大學》和《博觀通識: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