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大班通識課程的教學心法
在清華大學,有一門課被學生暱稱為「腦心課」,正式課名為「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這門課程始於15年前,而在大約五、六年前,我對其進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創造出「腦與心智2.0」版本。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將傳統的實體課程改革為直播上課的混成教學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改革構想早在COVID-19疫情之前就已經萌芽,並在2020年和2021年透過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得支持。疫情的到來,反而印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
界而無界的共鳴:通識教師交流會後記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圓滿落幕,精彩內容將陸續於iGER臉書粉專分享,並刊載於八月底前出刊的《iGER通訊》第八期,敬請期待!
這是一場跨越界限的教育盛會,一次深度的專業對話,一份溫暖的相聚時光。交流會結束後,我們陸續收到來自全國通識教育夥伴們的真摯回饋。這些來自教學現場的聲音,不僅記錄了大家的學習收穫,更展現了通識教育工作者的熱情與使命感,以下依照來文序與各位通識夥伴們分享。
-
論壇1報導: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
論壇主持人: 鄒忠毅/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張松年/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在尋求創新突破的過程中,行政主管與教師間的深度對話至關重要。本次座談特別邀請文化大學、宜蘭大學、南台科技大學三所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齊聚一堂,不僅分享各校的實務經驗,更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願景。
-
論壇3報導:ESG觸媒:通識教育跨界永續發展教育—透過通識教育向真實世界學習,為永續未來而教
「當我意識到現實充滿困境的時候,我也了解到這是唯一能夠找到真正幸福的地方。」這句來自電影《一級玩家》的台詞,揭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2045年,當虛擬世界技術高度發達時,我們的學生是否還會關心這個真實世界?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通識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
論壇4報導: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
論壇主持人: 陳明柔/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楊智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陳美珠/南臺科技大學高齡福祉服務系副教授兼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主任在高等教育面臨轉型挑戰的今天,如何將大學社會責任(USR)融入通識教育課程,已成為各大學關注的重要議題。這場論壇中,來自不同背景的教師分享了課程設計、學生參與及社區合作的實務經驗,坦誠討論執行過程中的困難與解決策略,提供了反思大學教育本質的機會:我們如何培養具有社會參與意識的公民?
-
-
【已截止】2025年全國通識教育教師交流會徵求論壇提案
●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總辦公室)
●會議日期:2025年7月下旬
●會議地點:政治大學
●活動宗旨:為促進全國通識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深化通識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影響力,本交流會旨在提供通識教育工作者一個共享經驗、交流想法、探討挑戰與因應的平台。我們誠摯邀請全國各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提交論壇提案,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議題方向:
本次交流會特別關注以下八大方向的議題,歡迎通識夥伴們提交論壇提案:
1. 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建立通識教育行政主管與教師的交流平台,以換位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對方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尋求彼此理解與合作的模式,促進通識教育的健全發展。
2. 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與突破:討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前無法有效支持教師升等的現況,探索如何推動制度改革,使通識教師能透過教學實踐研究等多元升等途徑,共同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3. 通識教育與ESG永續發展:探討如何將環境、社會責任與治理等永續議題融入通識課程,分享各校執行或跨校合作的經驗。
4. 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討論通識教育如何連結大學社會責任,促成師生在地參與,發揮社會影響力並培養社會韌性。
5. 通識教育與AI時代的挑戰與轉機:探索人工智慧時代下通識教育的定位與價值,以及如何運用AI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6. 地方學與在地知識建構:分享所處場域地方學社群建構的經驗,探討如何透過跨校合作促進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傳播。
7.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探討通識中心轉型為學院的趨勢,從教師專業發展與角色調整分析其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8. 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當代社會關懷相關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例如:生命教育、家庭關係、媒體識讀、性別認同等。 -
【過去活動】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
各位通識教育的教學夥伴們,大家開始規畫今年暑假的活動了嗎?
我們誠摯地邀請大家在 7月24日(四)暫時停下繁忙的步伐,參與由iGER計畫所規劃的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活動地點位處政大山上校區環山步道的研創中心,研創中心四周蓊鬱蔥蘢,盛夏時節漫步林間,您將感受大自然如何引領我們進入靈魂的「閒暇」狀態,重拾內在的寧靜與平衡,而創造一個讓思想自由流動的空間,一個與同道相遇、與自我對話、與自然融合的空間,正是本次交流會的初衷。
基於此初衷,本次交流會將以「界而無界」為題,除了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國立陽明大學校長,現任逢甲大學春雨講座教授梁賡義院士分享對通識教育的見解外,亦邀請了三位傑通獎獲獎的老師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及教學經驗,並進行綜合座談;除了縱向的經驗傳承外,也規劃八大議題論壇,希望達到橫向的議題交流。
衷心期待您的參與,讓我們一起在這個專屬於通識教育的心靈綠洲中,打破藩籬,共創「界而無界」的教學新視野!
活動資訊:
日期:114年7月24日(四)
時間:上午09:50-下午05:00(上午09:30 開始報到)
地點:政大研創中心(地址,可點擊察看) -
【過去活動】「2025通識教育之創新與發展-SDGs永續發展×差異同理×跨域合作與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協助宣傳】
「2025通識教育之創新與發展-SDGs永續發展×差異同理×跨域合作與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以「SDGs永續發展」、「差異同理」及「跨域合作與對話」為主軸,並結合教育部近年來推動的「教學實踐計畫與研究」,規劃豐富多元的會議內容與活動,包括主題論壇、口頭與海報論文發表、優秀最佳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及教育參訪等,提供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大學校院教師共同參與、觀摩、討論和相互激盪,期對於國內外通識教育研究學者,無論是學術專業或教學品質有所裨益,進而提升臺灣通識教育學術的國際能見度,並促進優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敬邀通識教育相關人員共同參與!
----
日期:2025年6月6日(週五)至6月7日(週六)
時間:08:30-17:00
地點:實踐大學圖資大樓國際會議廳(M/N B2),M/NB202~206教室 -
【過去活動】4/17 -18「通識永續發展與社會參與線上研討會:實務、培力與專書發表」 講座暨專書出版發表會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GER)出版的 《永續發展與社會參與》 將以線上研討會方式發表。誠摯邀請各界參加,說明如下。
(一)活動:「通識永續發展與社會參與線上研討會:實務、培力與專書發表」
(二)議程如附件。
(三)時間:114年4月17日(週四)10:00至4月18日(週五)15:30。
(四)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MHYS5NgQLei3esB9。
(五)會議網址:https://meet.google.com/rpj-wmwj-jwt。
※(六)本活動可依照實際參加時數核發研習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