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論壇主題公告
1. 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
張松年/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鄒忠毅/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2. 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與突破
王維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教授
李懿純/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王玫/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3. ESG觸媒:通識教育跨界永續發展教育
—透過通識教育向真實世界學習,為永續未來而教
何昕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林宜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華語中心代理主任
尹崇恩/東吳大學專技副教授/台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4. 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
陳明柔/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楊智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陳美珠/南臺科技大學高齡福祉服務系副教授
5. 人文意義如何生成?哲學批判思維 × AI
甘偵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蔡偉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陳奕融/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張智皓/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6. 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
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主任
林大森/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博雅學部學部長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7.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
王宏仁/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西灣學院院長
洪國智/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通識教育學院院長
朱嘉雯/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兼華語文中心主任
8. 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
8-1 社會情緒學習與心理健康觀點下的當代社會關懷議題教學實踐
陳柏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高旭繁/東吳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李懿純/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8-2 從美感到行動:藝術課程中的社會關懷與現實介入
徐瑋瑩/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蘇智偉/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劉俊頤/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素養導向的路徑
隨著108課綱首屆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全新挑戰。這些學生在高中職階段,已多方接觸素養導向的課程與學習經驗。大學的通識課程與教授通識課程的教師們,準備好了嗎?
為了回應國家課程改革的變遷,本計畫「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特別於2025年5月21日與6月12日辦理二場次「108課綱×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邀請來自各大專校院的教師齊聚一堂,進行工作坊研討。首先,由本計畫主持人陳淑敏教授說明108課綱理念與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接續安排教師對話、教學實踐案例分享與課程大綱實作,協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課程轉化與落實的具體步驟。
本次工作坊聚焦於以素養導向策動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協助參與教師釐清並修訂所授課程的素養導向教學規劃與實踐。我們針對以下課程優化與教學設計等關鍵問題,逐一探討:
一、引導學習動機與掌握學習起點:激發問題意識,連結學習經驗。
二、學科知識的探究與學習:掌握學科核心概念,對應真實情境。
三、學習成果與發表機制:強化任務導向,拓展多元展現的學習表現。
四、學習歷程支持機制:建構資源網絡,發展學習資源的網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