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生命教育」
本教師社群由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裡曾接觸或任教於生死相關課程的教師共同組成。教師個人專長來自教育、中文、歷史、心理,及護理各領域,藉由透過專業社群辦理會議與活動的方式,彼此交流教學經驗、參與研習進修、共同討論備課,進而規劃出具本校特色的生命教育單元教材。
社群運作過程中教師們會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開設的課程當中,並朝向未來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而努力。未來如順利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本社群教師亦將成為課程種子教師,透過研習及教學觀摩等方式擴散影響力,鼓勵本校各領域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
社群召集人:康瀚文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邵曼珣副教授、宋惠中助理教授、賴哲民講師、施雅玲助理教授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通識教育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
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
【特色通識課程】交通安全與生命教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吳宗修副教授
【從交通安全到生命教育】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我深信教育不應侷限於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授,而是要能擴展到實用於生活的層面。每個學科領域,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本質上都是為了服務人類而存在。因此,當我們將專業知識向外延伸時,這些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應用的場域。
在教學生涯中,我特別關注18歲進入大學的學生們。看到年輕生命因意外而中斷學業,不僅對社會造成損失,對家庭更是無可彌補的傷害。基於這樣的考量,我的課程逐漸發展成為交通安全與生命教育。作為一位教授交通法規的老師,我深知交通事故鑑定與責任判定最終都需依據交通法規,因此讓學生了解基本的交通權利與義務格外重要。
課程設計經歷了幾個重要的轉變階段。最初,我採用傳統的交通安全教育方式,講授人、車、路三要素。然而,我發現除了對汽車特別有興趣的學生外,其他學生對這種純理論的講授往往提不起興趣。為了改善教學效果,我調整了課程內容,增加了更多實際案例分析和互動討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鼓勵學生分享自身或親友的交通事故經驗,這種親身經歷的分享特別能引起同齡學生的共鳴,因為他們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此外,我也設計了實地調查的作業,讓學生研究行人在十字路口的行為模式,通過實際測量和訪談,讓學生體會到安全與便利之間的權衡。
課程的一大特色是不進行傳統考試,而是採用更貼近生活的評量方式,其中最具特色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到法庭旁聽交通案件的審理過程。從學生的回饋來看,這樣的實地經驗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更深入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我認為,交通安全教育之所以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往往是因為過於著重表面的規範宣導,而缺乏深層的知識建構。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我特別強調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可用的實踐智慧。教育的本質不應只是為了學分,而是要能夠真正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
通過這樣的教學歷程,我深刻體會到,唯有將專業知識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價值,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進一步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eGl29m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色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且執行過三次之教師,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本課程從事故預防的觀點切入,透過生命教育的啟發,並配合交通法規與交通工程,訓練學生對交通安全有一個完整而系統化的認識,以具備現代駕駛人與行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瞭解的交通知識,進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交通安全。課程中透過不同的主題報告心得,還有經驗分享的時間,提示學生對「時間」與「生命」做出深入省思。
特別感謝:吳宗修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 Wavecont - Uplifting Corporate [No Copyright Background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