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行動通識」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學院是全國少數的院級單位,學院不僅有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及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同時更有發揚現代匠師精神的明秀書院、講求基礎科學實驗精神的科普教育中心與重視法學歷史學跨域的日本研究中心。在現行的基本架構裡,通識學院已經具備多元的師資,然而過往教師社群的成立或運作,雖有少數採用跨域的組成方式,但絕多數仍舊以各領域的內部連結為主。有鑑於此,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希望能夠透過此次教師社群計畫的申請,作為全面推動「跨領域」交流的基礎,在共同開發執行通識課程中,既能達到教師彼此間的共學共好,並且也可透過「知行不二」的通識課群,積極串接臺中太平這片土地裡的人事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社群召集人:陳東賢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行動通識教師社群」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是全國少數的院級單位,學院不僅有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及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同時更有發揚現代匠師精神的明秀書院、講求基礎科學實驗精神的科普教育中心與重視法學歷史學跨域的日本研究中心。
在通識教育學院的基本架構裡,主要是從多元師資延展而有多元通識教育課程,致力於提供全人且多元化的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學院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領域能力,讓他們具備批判思辨、解決問題與溝通表達能力。
為求通識教師間的更多交流,以及持續提升教學品質,我們在111學年時,即以「勤益科大行動通識之教師社群」申請「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分項二】教師社群補助」。
前期計畫已透過教師社群的成立與運作,促使不同領域之間的教師們,獲得更多彼此交流的機會。甚至在各自課程的教學經驗分享中,嘗試找出未來合作的可能。有鑑於此,作為全面推動「跨領域」交流的基礎,在共同開發執行通識課程中,既能達到教師彼此間的共學共好,並且也可透過「知行不二」的通識課群,積極串接臺中太平這片土地裡的人事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因此,本次社群的成立,既為延續先前交流,更是希望將前期交流經驗,轉化成具體的課程合作。意即,從「課程開發」轉進「課程執行」,且「執行」前期對勤益通識的跨域想像。
社群召集人:陳東賢教授
社群成員:洪國智教授、李念晨教授、鄧美貞教授、劉柏宏教授、鄭明政副教授、周宗憲副教授、施盈佑副教授、黃麗頻助理教授、吳佩熏助理教授、蘇智偉助理教授、徐瑋瑩副教授、廖明誠助理教授、陳廷育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宗教與療癒」
我們是淡江大學一群熱愛通識的老師,在校園中接觸來自於各科系的學生,享受跨世代的思維激盪,展現求知熱情,成員來自於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的三個學門:「哲學與宗教」學門,「社會分析」學門以及「藝術欣賞與創作」學門,同時也邀集法語系、外交系與建築系的老師,攜手開發跨領域新課程。
延續先前「淡水宗教文化文獻回顧(導讀)及田野考察(走讀)」讀書會,未來,本社群將以淡水宗教文化的豐厚底蘊作為基礎,親臨聖地、聆聽聖樂,收集藝術、心理、政經、建築與宗教的素材,編撰系統化的跨領域知識,體現宗教療癒的力量。
社群召集人:宋鴻燕副教授
社群成員:徐佐銘副教授、劉韋廷助理教授、楊濟鶴理教授、黃奕琳講師、胡延薇講師、鄧玉英講師、韓貴香教授、干詠穎教授、陳慧勻副教授、徐琿輝副教授、張福昌副教授、黃瑞茂教授
-

從數位學習看通識教育與多元探索
目前職場最重要的三個特質是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認知和恆毅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的人才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或挑戰時,不會因「我不會」而退縮,而是會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我在選才時最看重這點,希望找到願意學習的人,遇到困難時會試著學習或找方法,而非簡單放棄。這類人具備自我迭代的能力,能在知識快速更迭的現代社會中持續成長。
其次,深入認識自己至關重要。儘管參考他人經驗有其價值,但若缺乏自我認知,便無法發揮優勢、規避劣勢,甚至難以理解自身情緒。如同我常跟團隊分享的,人各有不同,雖然可以參考很多人的經驗,但不夠認識自己就無法知道如何發展長處,避開短處;情緒覺察能力尤其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是自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三項關鍵特質是恆毅力。當面臨困境或挫折時,這類人不僅懂得如何堅持不懈,更能在逆境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恆毅力使人能夠克服短期困難,專注於長期目標。在均一平台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挑戰,正是團隊的恆毅力讓我們能持續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具備以上三項特質的人,職業生涯不僅更加寬廣,也能持續更長遠。
-

通識教育是通往人生永續幸福的基石
閱讀《博觀通識:國立大學》中七所大學(包括國立金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通識教育各校實施現況後,深刻感受到各校逐漸鬆動「專業」與「通識」的藩籬,走向以「專業知識為體、通識教育為用,培養 21 世紀最具競爭力的大學生為教育宗旨」。整體而言,各校基於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逐步擴展不同的觸角,包括國際化、多元文化及本土觀…等,已經實質突破了過去「小通識」或是「共同科目」的格局。這些學校通識教育的共同優點和特色是:融合 USR(大學社會責任)及跨域整合,充分展現各校特色。透過本書的分享,這些努力的成果值得他校借鏡。以下歸納出幾項回饋,供各界參考。
-

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
通識教育旨在拓展學生的基礎性、多元性和跨領域知識培育完整的人格,是全人教育的基礎。據此,我個人長期倡議:「通識以全人教育為理念,以培養當代素養及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是故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我們在評估通識教育的表現時,大致上有五個面向:(一)理念、目標與特色:明確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並展現各校的特色;(二)課程規劃與設計:精心設計的課程,涵蓋多元化和跨領域的知識;(三)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高素質的師資延聘和優質的教學;(四)學習資源與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境教」的校園文化;(五)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完善的組織結構和行政運作,並設有自我改善機制。整體而言,各校都非常認真地推動通識教育,建立了理念、目標、課程規劃及行政運作等基
本觀念和制度。 -

卓越通識 造就人才
「卓越通識,頂大必備」,一所好的頂尖大學必具備卓越的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亦是一個學生主要競爭力的學習來源。哈佛大學前校長 Derek Bok 在《大學教了沒?》一書中闡述,大學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應培育學生具有人生智慧,方能在多變社會中具有競爭力。Derek Bok 提出了八個重要能力的教育目標,這些能力大多與通識教育息息相關,包括: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廣泛的興趣、就業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專業能力以外,更是通識教育所要達成的核心目標。通識教育培養全人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取得平衡,提升其在多變社會中的競爭力。
《博觀通識:國立研究型大學》一書集結七所國立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經驗分享,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這些大學憑藉其豐富的教育資源,有效實施通識教育,體現了《大學教了沒?》中的前瞻性觀點。
-

從數位學習看通識教育與多元探索
目前職場最重要的三個特質是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認知和恆毅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的人才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或挑戰時,不會因「我不會」而退縮,而是會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我在選才時最看重這點,希望找到願意學習的人,遇到困難時會試著學習或找方法,而非簡單放棄。這類人具備自我迭代的能力,能在知識快速更迭的現代社會中持續成長。
其次,深入認識自己至關重要。儘管參考他人經驗有其價值,但若缺乏自我認知,便無法發揮優勢、規避劣勢,甚至難以理解自身情緒。如同我常跟團隊分享的,人各有不同,雖然可以參考很多人的經驗,但不夠認識自己就無法知道如何發展長處,避開短處;情緒覺察能力尤其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是自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三項關鍵特質是恆毅力。當面臨困境或挫折時,這類人不僅懂得如何堅持不懈,更能在逆境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恆毅力使人能夠克服短期困難,專注於長期目標。在均一平台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挑戰,正是團隊的恆毅力讓我們能持續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具備以上三項特質的人,職業生涯不僅更加寬廣,也能持續更長遠。
-

2023Coding101大學程式競賽圓滿落幕
2023Coding101大學程式競賽於政大公企中心進行複賽,競賽結果金獎由國立政治大學-租迪獲得,銀獎由長榮大學-霹靂小組獲得,銅獎由國立臺灣大學-券哥券姐獲得。今年新增的軟體工程實踐獎鼓勵學生採用版本管理等軟體工程工具,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隊名獲得;量化分析應用獎鼓勵量化資料分析相關的作品,最終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香蕉獲得。另選出兩隊創新應用獎,分別由國立臺灣大學- Crazy Programming瘋狂設競及逢甲大學-麻一下啊!獲得。
Coding101大學程式競賽自109年舉辦至今已邁入第4屆,本競賽鼓勵非資訊系學生學習程式設計、應用軟體協同開發工具與方法,以能協同進行軟體創作為目的。本屆共有來自全國26所大專院校、100隊的優秀師生參與,評審委員對於今年度參賽學生的作品及表現也給予高度肯定,學生們展現了自己的創意和本科的專業技能,設計了很多令人驚嘆的作品。
本年度得獎隊伍作品已經開放於「DemoX」網站,歡迎民眾參閱。 -

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and STEAM Education | 國際論壇-通識與跨領域圓桌論壇
2022年11月18日舉辦「2022通識、教學實踐研究與 STEAM 教育國際研討會」國際論壇-通識與跨領域圓桌論壇,由淡江大學劉金源講座教授擔綱主持人,邀請6位與談人分享該校通識與跨領域經驗,以實體和線上同時進行。
呂冠緯/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兼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