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20221206 世變中的大學博雅教育:談哈佛通識教育改革
20221206 世變中的大學博雅教育:談哈佛通識教育改革 活動照片
-
靜宜大學:從Z世代學生的生命與學習經驗出發
【高教最難論壇】重新思考通識教育—從Z世代學生的生命與學習經驗出發
■講者:林思伶 / 靜宜大學校長
「每次回到校園面對學生,我都要跌倒一次。」
穿梭於政壇與杏壇間,擁有豐富經歷的林思伶校長,面對新世代學子的不同樣貌,她笑說:「以前我會開玩笑比喻學生是很難溝通的外星人,現在不只是外星人,還是抽象人!」
那麼,因應不斷變化的世代和思考邏輯跳躍的學生,學校該如何重新探索與定位?
林思伶校長認為,最重要的關鍵是「認知」,「尤其是校長本身的理念,校務系統的支持」。面對當前多變的時代,學校需要更靈活、更具包容性,培養學生因應自身人生未來挑戰的能力,「我們有必要對教育的變革,懷抱更多期望。」 -
致理科技大學: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
高教最難論壇:面向通識教育—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
■講者:陳珠龍 / 致理科技大學校長
「如何做人──尤其是做一個負責做事、尊重他人的人,這必須靠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早越好。」
為此,致理科技大學著重於養成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通識課程的發展上積極回應聯合國的SDGs議題,並將通識課結合其他計畫進行延伸。例如:結合USR計畫,將課程延伸到鄉土場域,帶領學生發掘議題,培養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另外,還相當強調實踐,引入業師資源,實施雙師教學制度,讓校內專任教師與業師能互動配合,希望能提高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參與度。
談到未來展望時,陳校長表示:「期待學生能在知識經濟時代,成為有熱情與影響力的人。」 -
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高教最難論壇:自愛利他·心懷天下—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之定位與實踐
■講者:劉怡均 / 慈濟大學校長
「最難的還是如何從學者成為覺者。」
在通識課程主題的選擇上,劉怡均校長強調追求品質,「我都和老師們說,千萬不要只把課程當成結緣品。」她以賈伯斯為例,「當年賈伯斯因為一堂書法課,而影響了今日改變世界的蘋果美學。好的課程,一堂就能帶給學生無限啟發。」
在「從學者到覺者」的這條路上,不只是學生,老師也是同行者,劉校長鼓勵每一位老師持續探索與精進,以通識教育推動良善循環。 -
高教最難論壇 演講座談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高教最難論壇 演講座談
與談人:靜宜大學林思伶校長、致理科技大學陳珠龍校長、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通識教育的實踐構想
《詩經.大雅.文王》有句「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原意是指周人建立的邦國雖然歷史悠久,但它肩負的使命卻是革新,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講座賀陳弘教授用這句古語開場,用以形容「通識教育」的處境,在舊邦新命裡,深耕在通識教育中的人總是要秉持與堅守著一份改革與進取精神,方能撬動未來大學之門的開啟。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從融合中看見 有意義的通識教育
現今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是由高應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科大教育中心及高海科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三校合併後重組而成,融合的背景為新建的通識教育中心帶來檢視與反思的契機:大學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研究?楊慶煜校長從教育現場發現,老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學生知道他在學什麼,也希望他們學得會,知道要用到哪裡去。從這個共識裡,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開啟了通識教育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