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20240326「AI協作與通識教育教學」培力研習
2024年3月26日假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西特廳舉行之「AI協作與通識教育教學」培力研習活動照片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人生哲學」
本社群為延續2023年獲教育部補助之人生哲學教師社群。2023年時我們研究如何將SDGs融入教學之教案研究開發,產出教案共五篇並進行成果展示。
本次教師社群以執行為目標,透過執行優化教案,透過發展專門設計SDGs目標中5及13兩項目標之相關教案,並安排針對AI工具(如Chat GPT)導入人生哲學教案內作為輔助工具之可能性的討論。
社群召集人:黃鼎元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林湘義副教授、吳明峰助理教授、張勻翔助理教授、李晨音助理教授、黃冠潔兼任助理教授、劉美惠兼任講師、李纘德兼任講師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
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
【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
講題 1:學富5G─與AI深度討論(Quality Talk)的教學應用策略
■講者:王世豪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
講題 2:人工智慧協作學習
■講者:胡詠翔 /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講題 3:資訊素養教育如何塑造未來人才—銘傳大學的實踐之路
■講者:賈叢林 / 銘傳大學教務長、教學暨學習資源中心主任
內容:
本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的短講。在「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愛因斯坦會用一個小時解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可是他會把最重要的時間,花在去想:那個問題是什麼?」王世豪助理教授於通識課堂運用 ChatGPT、Perplexity、Felo等工具,透過提問營造人與人之間、人與 AI 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以進行通識課程教學設計。
胡詠翔副教授則著重學習分析、人工智慧協作學習領域。針對AI在通識的角色,他認為,除了開設培養 AI人才的課程之外,如何在通識課堂導入AI來支援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積極運用學生在數位學習平台所留下的學習軌跡資料,也是重要的課題。「數位學習不是把課程放上網路就完成了,學生在平台上所留下的數據與軌跡,也應該成為教學應用場景的重要一環。」
最後,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介紹了銘傳大學面對AI時代所做出的戰略回應:「我們藉由AI應用重新調整銘傳大學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是『+AI』 策略,將IT和AI的力量帶入所有教學與研究領域,讓專業變得更強盛;另一方面是『AI+策略』,反過來讓IT和AI的未來方向能夠通過所有其他專業領域的見解來塑造,讓AI變得更務實。」 -
【過去活動】AI協作與通識教育教學|培力主題研習
本活動由於場地容量限制,目前已報名額滿;若後續有名額釋出將再進行公告,尚祈海涵!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主題短講】AI協力教與學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
AI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人才培育—專訪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
在 AI 快速發展的今日,教育體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變。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教育典範轉移時期,需要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而通識教育的出現源於人們很早就意識到單純的分科教育對一個人的學習、職業發展和生命養成不夠完整。這種分科制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有專精的領域,進而在工作崗位上提高效率、增加產出。許多人將這種專業分工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了個人全面發展的需求。在當前過度重視就業導向的氛圍中,我們更需要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養專業人才,還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
從AI素養到創新教學:通識課程的變革與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現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為協助教師掌握AI輔助教學的專業能力,並探討AI素養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於2025年2月27日舉辦了一場以「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教師研習,吸引超過1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參與。
活動由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致詞揭開序幕。他回顧了教育部自兩年前啟動的通識教育中程計畫,並強調AI對通識教育的影響。AI技術的進步不僅帶來新的學習工具,也使得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教師在應用AI輔助教學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應具備的「非AI素養」,即AI無法取代的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