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 
                          教師增能工作坊-遠距評量實施及操作課後報導此次數位教學主題遠距評量實施及操作由台中科大資管系曾建維老師介紹研發的「遠距監考系統」並分享導入案例。 這套系統利用視訊畫面分析學生的行為模式,包括臉部辨識、聲音偵測以及畫面切換等,配合眼動追蹤技術,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專注程度和視線焦點,並偵測出異常情況。如學生離開畫面、使用其他裝置等,如此不僅可以有效防範作弊行為,也能讓教師更清楚掌握學生的考試表現。此套數位監考系統,考生只需使用網頁,上線登入帳號密碼即可應考,無需安裝任何額外軟體,大大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同時,系統也提供可視化的監控介面,讓教師即時掌握學生的考試情況。 傳統的考試模式對現今的教育環境顯得力不從心,學生可以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作弊,而教師也難以有效監控。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慧遠距監考系統將在未來教育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在解決遠距考試痛點的同時,也為教育數位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師生提供更優質的評量體驗!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從融合中看見 有意義的通識教育現今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是由高應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科大教育中心及高海科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三校合併後重組而成,融合的背景為新建的通識教育中心帶來檢視與反思的契機:大學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研究?楊慶煜校長從教育現場發現,老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學生知道他在學什麼,也希望他們學得會,知道要用到哪裡去。從這個共識裡,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開啟了通識教育的新徵程。 
- 
                          20240510 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典範通識課程工作坊邀請國立清華大學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教授,擔任主講人,分享自身如何設計通識課程「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及轉化課程與教學的歷程,以符合現代學生需求。焦教授更分享:「認真享受每一堂課分享知識的喜悅。」金句不斷,讓與會者鼓掌連連。 特色通識課程工作坊則由慈濟大學李雪菱副教授以「性別與當代台灣家庭」的通識課程為例,分享學生對自身教學歷程的影響、教授通識課程可能遇到的困境,而自身又是如何發展教學策略。紮實的分享內容,讓與會者受益良多。 除了第一場、第二場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活動,5月24日 (五)也還會有兩場研習活動,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活動資訊如下: 第三場:113/5/24(五)9:00-12:20 / 線上研習(本場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第四場:113/5/24(五)13:00-16:00 / 線上研習(本場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YEVLRa 報名截止時間:至113年5月17日(星期五),額滿為止。 快揪身邊親朋好友一起報名起來。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通識教育的實踐構想《詩經.大雅.文王》有句「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原意是指周人建立的邦國雖然歷史悠久,但它肩負的使命卻是革新,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講座賀陳弘教授用這句古語開場,用以形容「通識教育」的處境,在舊邦新命裡,深耕在通識教育中的人總是要秉持與堅守著一份改革與進取精神,方能撬動未來大學之門的開啟。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活出生命的大學 「人才」到「人」的生命教育1990年代末,台灣接連出現的青少年自殺與暴力問題引發社會輿論,剛從德國學成返台的孫效智試圖從「人的培育」,而不是「人才教育」,投入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以幫助學生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熱愛生命的豐盛人生。1996 年在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於次年底在曉明女中成立的「倫理教育推廣中心」(現更名為「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可說是政府推動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生命教育」的制度建構不止於國高中,更在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推動下進入大學全人素養的視野,從課程、學術研究、師資培育、跨界合作之社會推廣中,建構生命教育的全人人性圖像。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醞釀與育成 「素養導向」的心法國立中央大學師培中心的詹明峰副教授,演講的一開始就把108課綱比做一匹狼,牠對月嚎叫的內容正是「素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XPLORER探索者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等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計畫,彰顯教育部呼籲高等院校要對「素養」加以重視。 然而,「素養」是什麼?從其定義「是知識也是能力與態度」上著手,似乎難以捉摸把握,但倘若與大學的教學情境結合起來,「素養」概念就能轉化為課程設計的一種思維——「素養導向」,成為可以落實到學習主體的部分。這一「素養」到「素養導向」的轉化與實踐過程,詹明峰副教授稱之為「心法」。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眼與心的洞察 迎向全人素養的教學實踐全人素養之於台灣高等教育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它不只是學術知識的掌握,更在於關注人的情感培養、倫理的鑽研與社會技能的涵養,使學生能在多元的世界中與變幻莫測的潮流共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林承毅,以業師身份走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的通識課程講台,其個人故事本就是全人素養的寫照。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為人生編碼 TA公約裡的全人素養Python、Java、JavaScript …即便不是工程師,也多少聽過甚至了解過這些程式語言,如今,程式教育不僅是資訊科技的一部分,也逐漸成為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面對全球多個國家,如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將程式語言納入中小學課程甚至列為必修課程,2017年,新版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也將科技領域從自然領域獨立出來,規劃將國中及高中必修納入程式設計。有著資工教育先驅之一美譽的逢甲大學,2017年也推出雙語課程,並著力思考如何將英語與程式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其達成全人素養的教育效能。 
 主講人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楊慶煜校長;文字整理 |  總計畫辦公室
主講人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楊慶煜校長;文字整理 |  總計畫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