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主題短講】AI協力教與學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 
                 大班通識課程的教學心法在清華大學,有一門課被學生暱稱為「腦心課」,正式課名為「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這門課程始於15年前,而在大約五、六年前,我對其進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創造出「腦與心智2.0」版本。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將傳統的實體課程改革為直播上課的混成教學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改革構想早在COVID-19疫情之前就已經萌芽,並在2020年和2021年透過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得支持。疫情的到來,反而印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優良實務學校】整合盤點再出發: 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轉機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是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於 2018 年合併而成。從三校整併的一開始,便對通識課程有許多討論。 回憶這段過程,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林世凌說,學校在併校初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三個科技大學本身的通識課程架構不同、通識中心屬性不同、通識學分認定也不相同,如何保留三校的特色等,但正是這些危機促成高科大重新盤點通識課程,打造新風貌的轉機。 高科大一方面在組織上以「共同教育學院」統攝博雅教育(通識課程)、基礎教育(如中文、數學、物理等)、外語教育(英文),一方面透過課程架構,設計了保留三校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回應學生需求,提出更多元彈性的自由選修、微學分、微學程等,建構具有高科大特色的通識教育型態。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以SDGs撬動通識思維,培育跨域創新人才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對台灣來說,已經不是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個全球性的議程,驅使各國合作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諸如終結貧窮、永續消費與生產、性別平等、氣候變遷行動等。當它被置入通識教育的規劃中,便在跨域整合思維中展現出無限能量。整體來說,SDGs給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框架,使其能在全球視野、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與實踐能力上,幫助我們重塑新世紀教育:「接軌產業技能、創新教學及優質就業」,而這也恰是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給自己定下的教育使命。 
- 
                 【優良實務學校】以人文為根基的跨領域視野:逢甲大學打造優質公民的通識教育一直以來,逢甲大學十分重視並努力經營通識教育課程,於 2018 年榮獲第 1 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榮譽獎章之「典範通識學校獎」,自 111 學年度起,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講座教授接手推動通識課程的改革。 
 談到通識教育,何院長提到,上個世紀 5、60 年代的臺灣教育,多半沿襲民國初年以來融合新式與傳統教育的想法,希望人不是只有讀書,也要學習做人。通識教育的精神也類似,從知識上來講,是要寬廣,但不是只有知識,也要從德性上去培育,「簡單來說,我自己對通識的理念很單純,就是博雅、全人的精神。全人的話,當然就是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人格的,最後還要能付諸行動。」
 換句話說,何院長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現代公民,雖然每個時代對現代公民的定義不同,但有些是不會變的,我們必須具備對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的認識與關懷,培養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進而將之實踐在社會中,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是就何院長的觀察,晚近十幾、二十年來,隨著臺灣教育體系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往專才發展,通識課程越來越不被重視。在課程內容上,時常看到許多初級的專業課程被當作通識學分、或是將普通常識視為通識課程,逐漸讓通識課程呈現出零碎化、趣味化、淺碟化的問題,導致目前通識教育離博雅精神漸行漸遠。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活出生命的大學 「人才」到「人」的生命教育1990年代末,台灣接連出現的青少年自殺與暴力問題引發社會輿論,剛從德國學成返台的孫效智試圖從「人的培育」,而不是「人才教育」,投入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以幫助學生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熱愛生命的豐盛人生。1996 年在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於次年底在曉明女中成立的「倫理教育推廣中心」(現更名為「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可說是政府推動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生命教育」的制度建構不止於國高中,更在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推動下進入大學全人素養的視野,從課程、學術研究、師資培育、跨界合作之社會推廣中,建構生命教育的全人人性圖像。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探索路徑後,如何確保通識的跨領域真學習?共同教育中心是現今臺大負責通識教育的單位,丁詩同主任說,臺大希望同學能在共教中心底下的共同教育跟通識教育課程中多念書、多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基礎,再連結到專業教育。因此,臺大對學生的養成是從基礎共同必修開始,再帶入通識教育的人文、科技等等要素,最後才連結到與專業的層面。 臺大過去在制度、系統上做了許多努力,促使學生從學習者的角色轉換成知識創造者的角色。這些建構包含學士榮譽學程、領域專長等等,雖然不是顛覆性的作法,卻能創造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制度,提供更多選擇與探索的機會。校學士、院學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則是臺大的新嘗試,而跨域、學分學程、輔系、雙主修等等界在深化與跨域的中間,是在臺灣其他大學也比較常見的策略。 民國96年起,臺大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向度,學生因應自身的專業背景不同而修習其他領域的課程,以達到均衡學習的效果。共同教育中心列出了三個不同的目標:第一是追求文理互補,透過文組學習科技、理組學習哲學的模式,希望能達到此一目標。不同院系通常會指定5到6個通識領域,學生則從中挑選3個,最終共計要修習15個學分;第二是知識結構的核心深化,共同教育中心允許學生以專業的科目充抵通識教育學分,藉以更深地獲取知識,而不只是把通識教育當成很涼、很甜的學分;第三是強調課程多元,擴展通識教育的廣度,尤其是跨領域通識課程的工作,力求融合而非僅是組合,由教師協助學生進行領域知識的整合,因此校方優先核給通識課改善的計畫,讓老師進行課程的改革。 課程多元的強調還體現在其他地方,如領域專長的建構,學生可以利用自主學習的制度提課程或是自主學習計畫;校學士與院學士則可以選擇四到五個領域專長組合成一個新的學系。臺大正積極嘗試各種創造性的做法,但這些建構都需要很扎實的通識教育課程。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3 : 重定位通識教育自1984年起出現在臺灣各大專院校,而負責辦理通識課的單位則依各校辦學需求,除了單位形式有虛有實,師資、經費等資源也有差異。如今,通識教育在臺灣將邁入40年,該是時候重新確認其「定位」──通識中心在高教體制結構中承擔了哪些任務?未來又應以何種形式存在,才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而放眼海外,其他國家的通識教育現況,是否能帶來新的啟發?最重要的,當我們談論「通識」,該如何賦予它一個適切的論述?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成果發表會iGER Day舉辦「實踐建構──重定位」交流論壇,以「從通識教育的國際視野,看新通識的變與不變」、「通識單位的精進自立與他需創造」及「通識教育學院化,你的經驗我想了解」為題,邀請全國各校通識中心資深及核心教師共同交流,分享在行政及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觀察。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曾令愉
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