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因應當前教育挑戰的生命教育
孫效智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應iGER計畫邀請,於「2024年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以「多元型態的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為題短講,本文據之整理而成。
-

【生成式AI × 數位學習夥伴】全新教學模組登場!
隨著生成式AI技術日益成熟,教育現場逐漸出現結合AI進行教學支援的新契機。本模組《運用生成式AI打造課程專屬數位學習夥伴》旨在協助教師透過Line平台與OpenAI Assistant API,建立可依課程內容客製化的AI學習夥伴,提供學生即時、個人化的互動支持,促進課堂內外的延伸學習與自主探究。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後108課綱時代,大專課程日益強調素養導向與自主學習,期望學生能在多元情境中培養整合知識與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實務上,教師面對大班教學與課後回應不足等挑戰,學生常無法即時釐清疑問,影響學習動機與成效。
本模組建構的AI學習夥伴可依課綱與教材內容,於課後持續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回應,補足課堂回饋的時間落差,擴展數位學習支持的可能性。
模組內容簡介
本模組不限定資訊相關專業背景,亦適用於通識、人文、設計等各類課程。教材以逐步引導的方式協助教師從零開始建置AI學習夥伴,並整合於Line通訊平台,包含以下內容:
1.學習夥伴架構設計:說明如何整合Line Developer、Firebase、GCP Cloud Run 與 OpenAI 建構互動系統。
2.Assistant 設定與素材上傳:引導教師設定AI角色與語氣,並上傳課程簡報、作業等教材作為知識庫。
3.雲端服務與安全設定:提供Firebase與Google Cloud部署教學與API設置說明。
4.測試與使用說明:包含測試操作與常見錯誤排除,協助教師快速上手導入。
教學效益一覽
1.延伸學習支持的時空範圍
即使教師無法即時在線,學生仍可透過AI學習夥伴獲得個人化回應,促進主動提問與反覆學習。
2.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學生可在課後依據自身需求反覆練習、理解與提問,提升知識吸收效率與學習自信。
3.減輕教師回饋壓力
透過AI學習夥伴的初步回應功能,協助處理常見問題,讓教師將時間集中於關鍵指導與高層次討論。
若有意於課程中導入生成式AI應用,並探索數位學習支持的新形式,本模組可作為教學應用與課堂設計的參考資源。
無須資訊背景,亦可依課程內容彈性應用,讓AI學習夥伴成為各領域教師的得力教學助手。
-

【資訊科技 × 自我覺察】全新教學模組上線!
在資訊課程中,學生時常專注於解決技術問題,卻較少回頭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態、心理感受或內心想法的變化;在資料分析課堂中,也常見學生專注於技術與工具的操作,較少關注資料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連結與省思。
為回應此一教學需求,《融入自我覺察於資訊科技素養培育課程模組》應運而生,旨在協助教師於資訊課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技術實作與自我覺察,促進個人成長與綜合素養的提升。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因應 108 課綱所倡導的「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理念,大專校院的通識課程越發重視學生的整體發展與素養培育。在資訊科技日益普及的當下,學生除了學會使用科技,更需理解其使用過程中的動機、影響與責任。
本模組以「自我覺察」為教學切入點,協助學生在學習資訊技能的同時,練習覺察與反思個人的情緒、行為與學習歷程。
模組內容簡介
教材模組包含兩大核心單元,提供可應用於課堂的具體教案與範本:
1.自我覺察練習活動
從第1週開始,每堂課安排放鬆練習,引導學生觀察面對挑戰(如程式錯誤)時的內在反應,並使用紀錄表與學習日誌進行反思,逐步培養自我覺察的習慣。
2.資料分析實作專題
學生將運用數值與中文文本分析技術處理自己的自我覺察紀錄,進行資料整理與視覺化,最後完成個人化的專題報告。教材亦提供範例程式與資料前處理工具,支援以 Google Colab 進行操作,協助教師順利推動課堂實作。
教學效益一覽
1.深化學習動機與自主性:學生透過反思重建學習意義,不再只是為了作業而學習。
2.提升資訊素養與資料分析思維:從自身的資料中學習整理、分析與詮釋,培養問題發現與洞見能力。
3.培養自我覺察習慣:透過放鬆練習與學習日誌的實作,逐步建立觀察與理解自身狀態的能力。
若有意嘗試於資訊科技課程中融入自我覺察,本課程模組可作為教學設計的新視角與實務操作的參考資源。
-

通識教育:省思與淺見
感謝李校長的邀請,讓我能與各位分享對通識教育的思考。我希望基於個人經驗和觀察,探討通識教育的緣由、專業與通識的關係,以及在變局中通識教育的角色。
-

界而無界的共鳴:通識教師交流會後記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圓滿落幕,精彩內容將陸續於iGER臉書粉專分享,並刊載於八月底前出刊的《iGER通訊》第八期,敬請期待!
這是一場跨越界限的教育盛會,一次深度的專業對話,一份溫暖的相聚時光。交流會結束後,我們陸續收到來自全國通識教育夥伴們的真摯回饋。這些來自教學現場的聲音,不僅記錄了大家的學習收穫,更展現了通識教育工作者的熱情與使命感,以下依照來文序與各位通識夥伴們分享。
-

論壇1報導: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
論壇主持人: 鄒忠毅/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張松年/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在尋求創新突破的過程中,行政主管與教師間的深度對話至關重要。本次座談特別邀請文化大學、宜蘭大學、南台科技大學三所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齊聚一堂,不僅分享各校的實務經驗,更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願景。
-

論壇3報導:ESG觸媒:通識教育跨界永續發展教育—透過通識教育向真實世界學習,為永續未來而教
「當我意識到現實充滿困境的時候,我也了解到這是唯一能夠找到真正幸福的地方。」這句來自電影《一級玩家》的台詞,揭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2045年,當虛擬世界技術高度發達時,我們的學生是否還會關心這個真實世界?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通識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

論壇4報導: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
論壇主持人: 陳明柔/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楊智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陳美珠/南臺科技大學高齡福祉服務系副教授兼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主任在高等教育面臨轉型挑戰的今天,如何將大學社會責任(USR)融入通識教育課程,已成為各大學關注的重要議題。這場論壇中,來自不同背景的教師分享了課程設計、學生參與及社區合作的實務經驗,坦誠討論執行過程中的困難與解決策略,提供了反思大學教育本質的機會:我們如何培養具有社會參與意識的公民?
-

-

【已截止】2025年全國通識教育教師交流會徵求論壇提案
●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總辦公室)
●會議日期:2025年7月下旬
●會議地點:政治大學
●活動宗旨:為促進全國通識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深化通識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影響力,本交流會旨在提供通識教育工作者一個共享經驗、交流想法、探討挑戰與因應的平台。我們誠摯邀請全國各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提交論壇提案,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議題方向:
本次交流會特別關注以下八大方向的議題,歡迎通識夥伴們提交論壇提案:
1. 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建立通識教育行政主管與教師的交流平台,以換位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對方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尋求彼此理解與合作的模式,促進通識教育的健全發展。
2. 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與突破:討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前無法有效支持教師升等的現況,探索如何推動制度改革,使通識教師能透過教學實踐研究等多元升等途徑,共同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3. 通識教育與ESG永續發展:探討如何將環境、社會責任與治理等永續議題融入通識課程,分享各校執行或跨校合作的經驗。
4. 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討論通識教育如何連結大學社會責任,促成師生在地參與,發揮社會影響力並培養社會韌性。
5. 通識教育與AI時代的挑戰與轉機:探索人工智慧時代下通識教育的定位與價值,以及如何運用AI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6. 地方學與在地知識建構:分享所處場域地方學社群建構的經驗,探討如何透過跨校合作促進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傳播。
7.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探討通識中心轉型為學院的趨勢,從教師專業發展與角色調整分析其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8. 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當代社會關懷相關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例如:生命教育、家庭關係、媒體識讀、性別認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