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特色通識課程】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慈濟大學 李雪菱副教授
【跨越邊界的對話:「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的通識教育實踐】
「我很相信,沒有理解差異、與差異交朋友的行動,人很難改變。而當我們的心開始變柔軟,開始相信人會改變,世界才可能變得更美好。」慈濟大學的李雪菱副教授如是說。她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沒有學科邊界,可以盡情與跨領域的師生進行差異對話和深度理解的課程。
課程設計與核心理念
李雪菱副教授所開設的「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課程,起初名為「當代台灣家庭」。她在設計課程時,將台灣百年歷史切分為三個階段:戰前、戰後至1990年,以及1990年至今。後來,因應學校希望融入性別教育的需求,課程轉型為「性別與障礙者和家庭」,在每個歷史階段中加入相應的性別與種目議題。
「我希望學生能提升台灣認同、台灣史的意識,以及性別意識。」李教授特別重視媒體視頻在教學中的應用,透過影片如《青春懸崖》等重要時代主題作品,帶領學生進行深入討論。
三大教學特色
李教授分享了這門課程的三大教學特色:
1. 媒體視頻分析:透過選取重要時代主題影片進行深度討論。
2. 自主學史:針對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疑惑(如「什麼是審議會」、「什麼是鳥籠公投」、「白色恐怖」等),鼓勵他們自己提問、尋找答案,再進行討論。「我讓他們自己去問問題,然後問了這個問題之後去找答案,找完答案來跟我討論。這個方法讓我也大開眼界。」
3. 劇場演出:這是課程的「大賣點」,讓學生能將自己與家庭歷史產生連結。「可以讓同學把自己跟他的家庭的歷史扣上關係。」
課程特色與學習效果
李教授強調,這門課的特色並非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專科應用,而是鼓勵他們把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帶進教室:「有的是帶進教室像掃描一樣把它掃過,然後重新看見;有的是像鏡子一樣反思;有的就把它當問題思考該怎麼解決。」
她認為,每個學生才性不同,很難界定哪種能力是通用的,但課程確實培養了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性別議題討論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學生的回饋與應用
一位曾修課的學生,現已成為社工系講師,分享道:「從課堂中學到的對話、閱讀、反思的能力,我現在可以用在我的學生身上。雖然我是教家庭暴力,但我從無聲的講起,講到去年家暴法30年後又發生的沙漠案,從這些事件喚起學生對不同世代的連結。」
這位學生還提到,雖然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但「對話可以加強學生對不同議題的連接感,非常有效地提升整體學習感受。」
教學環境的營造
李雪菱教授強調教室安全感與信任感的重要性:「安全、信任然後對話,這個部分先進行起來,其實就成功一半了。」
在評量方面,她不太傾向使用紙筆測驗,認為對於這類主題,紙筆測驗意義不大。「如果這堂課你沒有問題,你可能要考慮退學。因為如果你對時代沒問題,對家裡也沒有問題,對人也沒有問題,也不想溝通,那你可能比較適合專注自己專門的領域。」
近期,她也將課程與大學社會責任(USR)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能夠帶動社會責任的意義:「我們這麼雄雄的能量,有一個可以轉化的地方,讓學生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帶動社會責任的位置。」
通識教育的價值與期待
討論中,也有人提到現今學生選修通識課的心態——由於家庭經濟支持,許多學生選課時不會考慮「要拿回這個學分的價值」,反而傾向選擇「很好過、很簡單、老師人很好、沒什麼考試」的課程。
對此,李教授表示,無論學生以什麼心態來上課,「他一聽到第一堂第二堂課,他就會變了。我覺得人被觸碰到的時候,他自動那個心態就會走。」她認為,找一個熱情的主題是很重要的,「因為喜歡,你就會一直去經營。」
最後,李雪菱副教授肯定通識教育的價值在於提供跨領域學習的空間:「通識課很好,因為會遇到各種學生、不同科系,他們都會帶來不同的刺激,這是理所當然的跨領域教學空間。」她期待更多教師能將新的觀念、新的想法帶到通識教育中實踐。進一步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qGmy5g
# 通識教育#特色課程#性別#家庭 #慈濟大學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李雪菱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 ElevateMusica - Corporate Business Motivation [No Copyright Background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rziRLB9Pk
Beyond Inspiration | Inspiring Background Music | Inspiring Cinematic Music for Vide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iNzU4bzpU
Helen | Eric Owyoung & Future of Forestry
-
【典範通識課程】環境與永續發展/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何昕家副教授
【環境與永續發展:讓通識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
在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許多學生往往將其視為必修的「營養學分」,難以真正感受到課程的價值。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多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理解永續發展議題,並將其與個人生活經驗緊密連結,進而培養關鍵的永續發展素養。
首先,教師需與學生建立三個重要的概念:「期待」、「態度」和「參與」。在「期待」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對課程內容、教師、同儕和自身的期望,並探討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聯繫。在「態度」方面,強調通識課程應被視為專業知識的擴展或個人興趣的延續。在「參與」方面,強調永續發展思維需要長期培養,不是短期可以達成的,需要透過持續參與才能有實質收穫。
在教學策略上,教師運用多元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採用「聽、想、寫、說」的循環教學法:聆聽課堂授課、引導學生思考與反思、完成學習任務、進行交流分享。接著,教師整合創新的教學引導策略,如圖像化思考、真實情境體驗、故事情境引導等,協助學生將抽象的永續發展概念轉化為更貼近生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教師設計了兩個重要的實踐導向評量活動。「SDGs說書人」活動要求學生選擇5個永續發展目標,進行環境觀察與紀錄。學生可以利用圖畫或文字方式呈現觀察的發現和感受,並在課堂上分享。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能更深入理解永續發展目標,也培養了系統思維和自我意識等關鍵素養。
接著是「SDGs行動家」活動,學生將前述觀察所得,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這個環節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創新規劃、溝通協作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學生需要運用微設計思考的方法,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在課堂互動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強調在永續發展議題中,思考過程比標準答案更為重要。課程特別強調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五大主軸:人們、繁榮、地球、和平和夥伴關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永續議題。
教師以「開啟窗戶」為隱喻,強調通識教育應為學生開啟不同的視野,而非限制思考。透過多元的教學方式,如多媒體講述、實地考察、社群媒體互動等,讓課程成為學生珍貴的學習禮物。正如馬克.吐溫所說:「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在我們背後。」期待透過這門課程能讓學生看見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通識教育猶如茂密的枝幹,與專業課程的主幹相輔相成,共同培育出茁壯的知識之樹。讓我們以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進一步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EgpVQk
# 通識教育#典範課程#環境與永續發展#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何昕家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 ElevateMusica - Corporate Business Motivation [No Copyright Background Music]
-
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
通識教育旨在拓展學生的基礎性、多元性和跨領域知識培育完整的人格,是全人教育的基礎。據此,我個人長期倡議:「通識以全人教育為理念,以培養當代素養及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是故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我們在評估通識教育的表現時,大致上有五個面向:(一)理念、目標與特色:明確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並展現各校的特色;(二)課程規劃與設計:精心設計的課程,涵蓋多元化和跨領域的知識;(三)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高素質的師資延聘和優質的教學;(四)學習資源與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境教」的校園文化;(五)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完善的組織結構和行政運作,並設有自我改善機制。整體而言,各校都非常認真地推動通識教育,建立了理念、目標、課程規劃及行政運作等基
本觀念和制度。 -
通識課程的A&I
當前高等教育面臨人工智慧(AI)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我想分享一個不同的視角:通識課程的A&I。這A&I並非直接指涉人工智慧,而是我對通識教育本質的思考—五個A和五個I,代表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與目標。
-
114年iGER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臺北場
114年iGER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臺北場 活動照片
-
AI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人才培育—專訪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
在 AI 快速發展的今日,教育體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變。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教育典範轉移時期,需要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而通識教育的出現源於人們很早就意識到單純的分科教育對一個人的學習、職業發展和生命養成不夠完整。這種分科制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有專精的領域,進而在工作崗位上提高效率、增加產出。許多人將這種專業分工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了個人全面發展的需求。在當前過度重視就業導向的氛圍中,我們更需要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養專業人才,還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
114年iGER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臺中場
114年iGER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臺中場 活動照片
-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在媒體環境快速變遷的今日,大學教育如何有效地連結職涯發展已成為重要議題。身兼《報導者》營運長、Podcast主持人及大學教師等多重身分的李雪莉,分享了她對當前教育體制與媒體生態的觀察,並反思通識教育的關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