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臺灣的通識教育可溯自 1958 年教育部頒布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相關規定,其後於 1984 年再頒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 要點」,「共同教育」包含於廣義的通識教育範疇內。技職校院的通識教育在歷經萌芽、茁壯、蛻變、整合以及不斷革新的過程,回 顧一路走來,即使艱辛苦澀,但果實終究是甜美的。有別於以學術 理論為主的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的務實致用更能契合當今社會職場 的實際需求。看到各校都能以各自的辦學理念規劃通識教育課程, 可謂各有千秋,而且能與時俱進,展現各自獨特的風貌。其中部分 科技大學朝書院教育發展,蔚為風潮;近年來,更有些學校朝地方 學學院發展,與社區場域連結,呈現區域特色,對於善盡大學社會 責任,可謂不遺餘力。本書內容粲然可觀,各校的通識教育從通識 理念、課程規劃、教材教法、連結在地資源等特色均能清楚呈現, 正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學習與借鑑之處所在多有。
-
從AI素養到創新教學:通識課程的變革與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現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為協助教師掌握AI輔助教學的專業能力,並探討AI素養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於2025年2月27日舉辦了一場以「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教師研習,吸引超過1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參與。
活動由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致詞揭開序幕。他回顧了教育部自兩年前啟動的通識教育中程計畫,並強調AI對通識教育的影響。AI技術的進步不僅帶來新的學習工具,也使得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教師在應用AI輔助教學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應具備的「非AI素養」,即AI無法取代的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
-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在媒體環境快速變遷的今日,大學教育如何有效地連結職涯發展已成為重要議題。身兼《報導者》營運長、Podcast主持人及大學教師等多重身分的李雪莉,分享了她對當前教育體制與媒體生態的觀察,並反思通識教育的關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