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優良實務學校】由共同教育委員會統籌開課:臺師大為通識課把關
通識教育該是什麼樣貌?以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稱臺師大)為例,臺師大對「通識教育」的定位與想像,聚焦在「博雅與跨域」、「通識與專業的支持」兩大理念。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鄭怡庭表示,「博雅與跨域」是指從過往的通識概念出發(博雅),但更強調跨域的融入,因為單一學科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一定要加上跨域,才能把博雅拉得更寬更廣,更能夠回應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在「通識與專業的支持」上,則是要弭平過往通識與專業分流,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很少互動或彼此支援的情形,加強通識跟專業之間的連結,確立通識教育在高教的定位。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臺灣的通識教育可溯自 1958 年教育部頒布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相關規定,其後於 1984 年再頒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 要點」,「共同教育」包含於廣義的通識教育範疇內。技職校院的通識教育在歷經萌芽、茁壯、蛻變、整合以及不斷革新的過程,回 顧一路走來,即使艱辛苦澀,但果實終究是甜美的。有別於以學術 理論為主的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的務實致用更能契合當今社會職場 的實際需求。看到各校都能以各自的辦學理念規劃通識教育課程, 可謂各有千秋,而且能與時俱進,展現各自獨特的風貌。其中部分 科技大學朝書院教育發展,蔚為風潮;近年來,更有些學校朝地方 學學院發展,與社區場域連結,呈現區域特色,對於善盡大學社會 責任,可謂不遺餘力。本書內容粲然可觀,各校的通識教育從通識 理念、課程規劃、教材教法、連結在地資源等特色均能清楚呈現, 正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學習與借鑑之處所在多有。
-
從AI素養到創新教學:通識課程的變革與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現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為協助教師掌握AI輔助教學的專業能力,並探討AI素養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於2025年2月27日舉辦了一場以「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教師研習,吸引超過1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參與。
活動由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致詞揭開序幕。他回顧了教育部自兩年前啟動的通識教育中程計畫,並強調AI對通識教育的影響。AI技術的進步不僅帶來新的學習工具,也使得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教師在應用AI輔助教學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應具備的「非AI素養」,即AI無法取代的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
-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在媒體環境快速變遷的今日,大學教育如何有效地連結職涯發展已成為重要議題。身兼《報導者》營運長、Podcast主持人及大學教師等多重身分的李雪莉,分享了她對當前教育體制與媒體生態的觀察,並反思通識教育的關鍵價值。
-
【過去活動】3/26-27日「生命教育與通識素養線上研討會:實務、培力與專書發表」講座暨專書出版發表會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GER)出版的《生命教育與通識素養》將以線上研討會方式發表。誠摯邀請各界參加,說明如下。
(一)活動:「生命教育與通識素養線上研討會:實務、培力與專書發表」
(二)議程如附件。
(三)時間:114年3月26日(週三)13:30至3月27日(週四)17:40。
(四)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pqfiCTLrutxw1Hqo7
(五)會議網址:https://meet.google.com/rpj-wmwj-jwt
※(六)本活動可依照實際參加時數核發研習證明。3月26日下午核發2小時。3月27日上午核發2小時,下午二個時段分別各核發1.5小時證明。2天全程參加者核發7小時研習證明。 -
突破與創新:發展出跨域學習的通識教育
臺灣的通識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課程規劃和制度、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都受到美國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影響。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雖然在培養全面素養和多學科知識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它們的目標、課程設置和教育理念存在差異。博雅教育起源於古希臘和羅馬,更強調人格和倫理的培養,以及個人的全面發展、批判性思維、倫理和公民責任;而通識教育著眼於提供廣泛的知識基礎、跨學科的學習經驗及個人發展,通識教育為大學課程的一部分,旨在補充專業教育的不足。近年來,在社會發展及全球思潮下,各大學不斷思考未來人才
培育之方向,通識教育突破過去的模式,進入另一創新階段,各具風采。從臺大、清大、中山、陽明交通、中央、政大、臺師大等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來看,「跨域學習」、「自主學習」、「數位素養 / 運算思維 / 人工智慧」為近年來各校通識教育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以下簡述各大學通識教育的特色如下:(一) 國立臺灣大學
2019 年開始,是臺大通識教育的新變期,主要的改革有:1. 跨領域通識課程:自 2019 年起積極推動跨領域通識課程,由跨文理領域通識課程的開設,引導人文與科技的知識對話。
2. 主題式通識課程:為統整關聯性知識,近年來扣合 SDGs17 項目標,了解真實世界的問題、構築共同生活經驗,及社會發展趨勢設定主題。
3. 英語授課通識課程:為配合雙語教學目標,鼓勵開設英語通識課程,提供 TA 培訓,提升課程品質及數量。
4. 啟動自主學習機制:110 學年度起,開始辦理「領域專長」、111學年度通過「院學士學位暨校學士學位設置準則」、112 學年起學生可以依自身興趣自主提案申請開設通識課程,都為校園自主學習開新風氣。
5. 數位素養領域:與相關科系合作開設程式設計、量化分析、數位人文課程等,積極強化學生之數位素養。(二) 國立清華大學
2016 年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大學部人數遽增,新加入藝術學院和教育學院,進一步朝向文理並重的綜合型大學發展,並開設一些創新性的通識課程,如:
1. 辦理旅讀課程:採用田野調查為方法作為教學主軸,配合教師專業知識,以現實社會環境作為教室,安排密集且深度的課程。
2. 通識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可以超出現有的課程範疇,展現跨領域的整合與實踐,以學生本位的學習模式,讓學習型態更多元。
3. 白先勇清華文學講座系列課程:自 109-111 連續以「紅樓夢」、「中華文化經典選讀」、「中西小說經典」為主題開課,深耕文學通識教育。4. 京劇新美學系列課程:乃因應清華與國光劇團、東海大學共同參與「臺積電 X 國光戲曲傳承計畫」而開設;從基礎開始教起,指導學生逐步學習京劇「春草闖堂」。
(三)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於 107 學年度第二學期新設立實體之「西灣學院」,下轄原通識中心及「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西灣學院在通識課程的創新上有:以跨領域和創新學習為核心概念,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培養全球移動人才,推動山海特色活動與課程,重視社會永續發展,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2021 年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後,新設計的「博雅教育」重視跨領域的學習,增加教育的廣度,以平衡專業教育的不足,並強調做中學的生活實踐,加入「研習教育」、「社群教育」兩面向,開創獨特的「多元跨域」之博雅教育品牌模式。以「全人教育」為願景,期許在校園中:創造自由多元的思想風氣,培養尊重求知的生命態度,具備人文、藝術和倫理的品格涵養,關懷人類、了解文化價值的多面性與多變性。(五)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的通識教育近年來著重於發展更多跨領域與社會參與相關課程,且以通識教育最為全校的跨域整合教育平臺,規劃多個跨領域學程,如「AI 人工智慧跨域學分學程」、「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跨領域榮譽學分學程」、「法律與政治學分學程」、「敘事與數位實踐學分學程」、「國際事務學分學程」、「社
會分析微學程」、「運動與健康管理學分學程」。(六)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將通識教育定位為博雅、通才與全人教育,並以「建立基礎核心知識」、「強調跨域、知識統整與轉化的學習」、「培養宏觀視野與終身受用的關鍵能力」為三大目標。在此目標下,通識課程架構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語言通識」,第二類為「一般通識」,第三類為「書院通識」,並通過制度設計以融通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即學分學程可納入一門通識課程,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可有條件認抵通識學分。(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師大以「廣博雅致,師大大師」為通識教育理念。近年來,致力於共同國文及共同英語課程名稱及教學法的改革,強調閱讀與思辨,寫作與表達,而在通識課程方面,則分為「博雅通識」、「跨域探索」、「自主學習」三大類。在「跨域探索」方面,配合制度的改變,規劃「學院共同通識課程」及「跨域專業探索課程」,鼓勵學生透過初步的跨域探索課程,了解自己深入跨域探究的興趣,進一步選擇是否修習本校或跨校的學分學程、輔系及雙主修。 -
大學資訊科技素養教學經驗交流會|後108課綱時代的大學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以及首屆108課綱的學生進入大學,大學端該如何銜接108課綱所強調的資訊科技素養教育?
-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108課綱素養與通識教育
自111學年度起,經由108課綱所培育的高中畢業生開始進入大學就讀,有鑑於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和「終身學習」等概念,與大學通識教育所重視的全人發展、跨領域、社會實踐與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對應性。善用此課程革新的轉變,落實大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的銜接和深化,此為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精進的重要契機!
-
【活動預告】『後ChatGPT時代的大學資訊科技素養培育—國際趨勢、教學設計與行政支援』交流會 現正報名中!
ChatGPT近期暴風式的成長,預告了未來人們的生活勢必會被它大大改變。
ChatGPT會如何影響未來的工作生態?
學生們在數位時代除了需要具備多元運算思維、量化分析等資訊科技素養以外,隨著AI模型的發展,未來還需要學習哪些東西?大學的資訊科技課程需要做出什麼改變?
『後ChatGPT時代的大學資訊科技素養培育—國際趨勢、教學設計與行政支援』交流會,與您分享後ChatGPT時代的大學資訊科技教育內涵與課程規劃,以及各領域學生設計模組化教材。
本場交流會於4/13 逢甲大學舉辦,歡迎有興趣者報名! -
【過去活動】108課綱與通識教育&社會實踐的通識教學設計|線上主題論壇
壹、辦理依據
-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總計畫辦公室)
- 主辦單位:大同大學(子計畫2-1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
-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貳、論壇主題
- 108課綱與通識教育
- 社會實踐的通識教學設計
參、辦理目的
自111學年度起,經由108課綱所培育的高中畢業生開始進入大學就讀,有鑑於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和「終身學習」等概念,與大學通識教育所重視的全人發展、跨領域、社會實踐與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對應性。善用此課程革新的轉變,落實大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的銜接和深化,此為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精進的重要契機。本論壇期能藉此促進通識教育教師掌握108課綱和通識教育的關係,並增進其對社會實踐動能的教學創新教法或教學設計之進展,敬請相關教學人員踴躍報名參加。
肆、論壇時間
- 第一場:112年7月6日(四) 13:00~15:20 (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 第二場:112年7月11日(二) 13:00~15:20 (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伍、報名方式
- 本活動兩場次皆採線上形式辦理,敬請以網路進行報名。
- 報名截止日期:第一場至112年7月4日(二)止;第二場至112年7月9日(日)止。
- 本活動為教學相關主題的研習,將核發研習時數證明(2.5小時)給予全程參與者。
陸、聯絡人:大同大學 張悅倫助理 (02)7736-4704;ylchang@gm.t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