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過去活動】12月19日(四)《博觀通識》第五梯次線上專書發表會/研習活動
各位師長好:敬請各校派員參加,轉寄資訊給貴校師長,本活動敬備研習證書。
12月19日(週四)本計畫舉辦第五梯次《博觀通識》講座暨專書出版發表會,採線上舉辦,敬請各校派員參加,轉寄資訊給貴校師長。
本活動將一次性歸納&分析37所大學的整體通識教育,機會很難得!誠摯邀請各界參加,說明如下。
(一) 線上活動時間:113年12月19日(週四)約13:30-15:30。
(二)報名系統(含議程):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sakUCTJKbhviuAQLhs8NsqYUH8sMqR2PSTqoru30kpw/edit(三)會議網址: https://meet.google.com/rpj-wmwj-jwt
(四)本活動敬備2小時電子研習證書。
主辦單位: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等、大葉大學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亞東科技大學
【註】《博觀通識》系列專書,共有4本,37所大學分享發表,包括:《博觀通識:國立研究型大學》、《博觀通識:國立大學》、《博觀通識:私立大學》與《博觀通識:科技大學》。 -

【過去活動】113年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教學社群經營暨研發成果分享會
教育部學特司將於11月至12月辦理3場「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發展實施計畫(第一期-初階)」分區成果分享活動,敬邀通識教育相關人員共同參與!
一、活動時間及地點:
(一)【中區】113年11月23日(六)09:00-17:30 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瓦特廳
(二)【北區】113年11月30日(六)09:00-17:30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洛克廳
(三)【南區】113年12月07日(六)09:00-16:40 台灣金融研訓院南部服務中心501教室
二、報名對象:
(一) 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發展實施計畫【第一期-初階】(112年至113年)」受補助之大專校院教學社群成員
(二) 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發展實施計畫【第二期-初階】(114年至115年)」受補助之大專校院教學社群成員
(三) 各公私立大專校院生命教育通識課程及融入生命教育課程之授課教師或負責推動生命教育之代表(校長、推動單位主管、行政人員),各場次以30名為原則
(四) 各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及議題融入課程之授課教師或推動生命教育之代表(校長、推動單位主管、行政人員),各場次以20名為原則
三、參與人數:各場次100人,額滿為止。 -

【過去活動】數位課程經驗分享-帶著走的數位教學力
此次數位增能講座邀請宜蘭大學資工系黃朝曦主任,同時也擔任數位學習深耕計畫主持人,
分享數位教學經驗-帶著走的數位教學力,希望藉由老師的數位教學成果與經驗 ,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參與老師分享如課前準備、課中討論、課後評量及學習分析
所使用的一些技巧或工具,進一步優化您的數位教學。
中午一小時的時間,歡迎老師一邊用餐一邊上線聆聽,千萬別錯過~
講師: 宜蘭大學資訊管理系 黃朝曦主任
時間: 11/28(四)12:00~13:00
辦理方式: google meet線上辦理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Qy3J3tge2CQb9DY58
※報名成功將於前一天發送會議連結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臺灣的通識教育可溯自 1958 年教育部頒布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相關規定,其後於 1984 年再頒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 要點」,「共同教育」包含於廣義的通識教育範疇內。技職校院的通識教育在歷經萌芽、茁壯、蛻變、整合以及不斷革新的過程,回 顧一路走來,即使艱辛苦澀,但果實終究是甜美的。有別於以學術 理論為主的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的務實致用更能契合當今社會職場 的實際需求。看到各校都能以各自的辦學理念規劃通識教育課程, 可謂各有千秋,而且能與時俱進,展現各自獨特的風貌。其中部分 科技大學朝書院教育發展,蔚為風潮;近年來,更有些學校朝地方 學學院發展,與社區場域連結,呈現區域特色,對於善盡大學社會 責任,可謂不遺餘力。本書內容粲然可觀,各校的通識教育從通識 理念、課程規劃、教材教法、連結在地資源等特色均能清楚呈現, 正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學習與借鑑之處所在多有。
-

AI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人才培育—專訪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
在 AI 快速發展的今日,教育體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變。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教育典範轉移時期,需要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而通識教育的出現源於人們很早就意識到單純的分科教育對一個人的學習、職業發展和生命養成不夠完整。這種分科制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有專精的領域,進而在工作崗位上提高效率、增加產出。許多人將這種專業分工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了個人全面發展的需求。在當前過度重視就業導向的氛圍中,我們更需要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養專業人才,還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

iGER Courses 即將上線!
iGER團隊的「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計畫」在第一期推動了超過18門/30課次混合式課程,陪伴超過4,200位學生跨校取得學分,並發展出「教師暨行政人員版跨校課程行政輔助行事曆」與「學生版跨校選課輔導羅盤」,其中,「數位教學工具小冊」更獲得超過1,000位教師索取,藉此協助更多想要加入行列的學校或學生,更容易上手與參與。
-

【高教最難論壇】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通識教育是通往人生永續幸福的基石
閱讀《博觀通識:國立大學》中七所大學(包括國立金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通識教育各校實施現況後,深刻感受到各校逐漸鬆動「專業」與「通識」的藩籬,走向以「專業知識為體、通識教育為用,培養 21 世紀最具競爭力的大學生為教育宗旨」。整體而言,各校基於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逐步擴展不同的觸角,包括國際化、多元文化及本土觀…等,已經實質突破了過去「小通識」或是「共同科目」的格局。這些學校通識教育的共同優點和特色是:融合 USR(大學社會責任)及跨域整合,充分展現各校特色。透過本書的分享,這些努力的成果值得他校借鏡。以下歸納出幾項回饋,供各界參考。
-

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
通識教育旨在拓展學生的基礎性、多元性和跨領域知識培育完整的人格,是全人教育的基礎。據此,我個人長期倡議:「通識以全人教育為理念,以培養當代素養及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是故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我們在評估通識教育的表現時,大致上有五個面向:(一)理念、目標與特色:明確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並展現各校的特色;(二)課程規劃與設計:精心設計的課程,涵蓋多元化和跨領域的知識;(三)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高素質的師資延聘和優質的教學;(四)學習資源與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境教」的校園文化;(五)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完善的組織結構和行政運作,並設有自我改善機制。整體而言,各校都非常認真地推動通識教育,建立了理念、目標、課程規劃及行政運作等基
本觀念和制度。 -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在媒體環境快速變遷的今日,大學教育如何有效地連結職涯發展已成為重要議題。身兼《報導者》營運長、Podcast主持人及大學教師等多重身分的李雪莉,分享了她對當前教育體制與媒體生態的觀察,並反思通識教育的關鍵價值。
通識教育國際交流與出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