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 Day 短講:跨校合作】短講座談【主題短講一:跨校合作】短講座談 
- 
                 【活動報導】2024 iGER Day 六大主題再現大學通識教育現場「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nitiating General Education Renaissance, iGER)繼2023年定調以iGER Day為年度成果發表會後,2024的iGER Day以「融通與貫串—通識探索之旅」為主題,在7月4日(四)假政大公企中心舉行。iGER計畫以「啟動通識教育文藝復興」自許,iGER Day不只是計畫成果的發表,也希望藉此廣邀全國校院通識教育夥伴齊聚一堂,在經驗交流、同儕共學的同時,凝聚問題意識,攜手同行通識教育的下一哩路。活動開場,邀請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以「永續AI時代的通識教育」進行專題演講。吳部長認為,在AI浪潮下,大學通識課應該要讓學生「更像人類」,關注生活經驗、培養宏觀視野和慈悲心,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無法被AI取代。 
- 
                 大班通識課程的教學心法在清華大學,有一門課被學生暱稱為「腦心課」,正式課名為「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這門課程始於15年前,而在大約五、六年前,我對其進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創造出「腦與心智2.0」版本。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將傳統的實體課程改革為直播上課的混成教學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改革構想早在COVID-19疫情之前就已經萌芽,並在2020年和2021年透過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得支持。疫情的到來,反而印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回歸教育初心,如何在「人」與「人才」間量體裁衣?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我們教育的批判話語言猶在耳:側重文學又不將其運用至溝通交流,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割裂;缺乏算數訓練,且在哲學層面「信守經典、不事思辨」,阻礙了個體邏輯、思辨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勃興的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一樣,希望在社會與個人間找尋共贏,實現社會發展與人之價值。如此地檢視今日的大學通識課程,能不能說已經有效回應了國際上對我們本土文化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看到學生的特性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了呢? 
 
 蒲彥光主任以孔子的兩位弟子為例提示教育觀念的變遷:台灣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容易欣賞顏淵般沈默寡言、內心深沉的人,對於勇往直前的子路,則因其冒失的行為常常心存偏見,而現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老師已經越來越能包容像子路這樣的學生,易言之,「有勇氣犯錯的子路,才是我們不夠認識的人」,但相應的課程是否也呈現出包容的態度,容許學生去探索、去試錯呢?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探索路徑後,如何確保通識的跨領域真學習?共同教育中心是現今臺大負責通識教育的單位,丁詩同主任說,臺大希望同學能在共教中心底下的共同教育跟通識教育課程中多念書、多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基礎,再連結到專業教育。因此,臺大對學生的養成是從基礎共同必修開始,再帶入通識教育的人文、科技等等要素,最後才連結到與專業的層面。 臺大過去在制度、系統上做了許多努力,促使學生從學習者的角色轉換成知識創造者的角色。這些建構包含學士榮譽學程、領域專長等等,雖然不是顛覆性的作法,卻能創造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制度,提供更多選擇與探索的機會。校學士、院學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則是臺大的新嘗試,而跨域、學分學程、輔系、雙主修等等界在深化與跨域的中間,是在臺灣其他大學也比較常見的策略。 民國96年起,臺大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向度,學生因應自身的專業背景不同而修習其他領域的課程,以達到均衡學習的效果。共同教育中心列出了三個不同的目標:第一是追求文理互補,透過文組學習科技、理組學習哲學的模式,希望能達到此一目標。不同院系通常會指定5到6個通識領域,學生則從中挑選3個,最終共計要修習15個學分;第二是知識結構的核心深化,共同教育中心允許學生以專業的科目充抵通識教育學分,藉以更深地獲取知識,而不只是把通識教育當成很涼、很甜的學分;第三是強調課程多元,擴展通識教育的廣度,尤其是跨領域通識課程的工作,力求融合而非僅是組合,由教師協助學生進行領域知識的整合,因此校方優先核給通識課改善的計畫,讓老師進行課程的改革。 課程多元的強調還體現在其他地方,如領域專長的建構,學生可以利用自主學習的制度提課程或是自主學習計畫;校學士與院學士則可以選擇四到五個領域專長組合成一個新的學系。臺大正積極嘗試各種創造性的做法,但這些建構都需要很扎實的通識教育課程。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2 : 面向大未來教育資源的數位化與公共化,向來是教育部與全國各大專院校關注及努力的目標之一。目前有哪些公共教育資源可以利用?而AI時代來臨,科技工具能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跨領域學習利器?而資訊教育的方向又該如何與時俱進? iGER Day規劃「實踐建構──面向大未來」交流論壇,以「Give & Take,加入通識課程聯盟,你我都是資源公共化的受益者」、「擋不住的資訊科技趨勢,通識如何乘風而上」為討論主題,分享計畫中關於全國夏季學院、資訊科技素養培育等項目的推動成果、教師心得與未來趨勢。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通識教育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蔡雋濤
蔡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