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
大學資訊科技素養教學經驗交流會|後108課綱時代的大學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以及首屆108課綱的學生進入大學,大學端該如何銜接108課綱所強調的資訊科技素養教育?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年輕學者的通識生涯轉化
「『年輕學者的通識生涯轉化』這個題目有幾個關鍵字,年輕、學者、通識、生涯,以及最重要的轉化。」年輕的學者是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過程中又是否有改變其他人?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回到「Liberal」初衷,如何帶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意義?
政治大學的X College已經運作16年,有許多工作坊、許多展覽,特別強調「動手做」的概念,也希望能凝聚不同世代的人共同學習。但是「X」到底是什麼?陳文玲教授拋出了一個問題,「X」就是指不知道的事情,因為不知道,所以試著去做、去思考、去尋找,尋找一個理想的大學。譬如最近X College就在關注智慧型手機當道的現代人如何移動的問題。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探索路徑後,如何確保通識的跨領域真學習?
共同教育中心是現今臺大負責通識教育的單位,丁詩同主任說,臺大希望同學能在共教中心底下的共同教育跟通識教育課程中多念書、多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基礎,再連結到專業教育。因此,臺大對學生的養成是從基礎共同必修開始,再帶入通識教育的人文、科技等等要素,最後才連結到與專業的層面。
臺大過去在制度、系統上做了許多努力,促使學生從學習者的角色轉換成知識創造者的角色。這些建構包含學士榮譽學程、領域專長等等,雖然不是顛覆性的作法,卻能創造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制度,提供更多選擇與探索的機會。校學士、院學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則是臺大的新嘗試,而跨域、學分學程、輔系、雙主修等等界在深化與跨域的中間,是在臺灣其他大學也比較常見的策略。
民國96年起,臺大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向度,學生因應自身的專業背景不同而修習其他領域的課程,以達到均衡學習的效果。共同教育中心列出了三個不同的目標:第一是追求文理互補,透過文組學習科技、理組學習哲學的模式,希望能達到此一目標。不同院系通常會指定5到6個通識領域,學生則從中挑選3個,最終共計要修習15個學分;第二是知識結構的核心深化,共同教育中心允許學生以專業的科目充抵通識教育學分,藉以更深地獲取知識,而不只是把通識教育當成很涼、很甜的學分;第三是強調課程多元,擴展通識教育的廣度,尤其是跨領域通識課程的工作,力求融合而非僅是組合,由教師協助學生進行領域知識的整合,因此校方優先核給通識課改善的計畫,讓老師進行課程的改革。
課程多元的強調還體現在其他地方,如領域專長的建構,學生可以利用自主學習的制度提課程或是自主學習計畫;校學士與院學士則可以選擇四到五個領域專長組合成一個新的學系。臺大正積極嘗試各種創造性的做法,但這些建構都需要很扎實的通識教育課程。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當提供全校共同性課程單位有了新歸屬後,通識力量更大?
臺灣的通識教育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從共同科到部定通識,再到校定通識核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山大學在過去六大向度的博雅課程改革中,要求各科系的同學進入不同系所修習專業課程,但跨域的實施沒有那麼容易。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表示,中山大學近年來的通識理念都是創造一個跨領域的環境,後來成為了今日的西灣學院。
王宏仁認為,通識教學所遭遇的最大的困境往往是教師雖然具備足夠的熱情,卻還須面對許多現實層面上的限制,如教師自身的升等、評鑑壓力,教師間缺乏跨域交流,或是常常需要自行尋找合作教師等等。因此,中山大學希望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教師、學生都能在其中進行跨領域的實踐,甚至讓業界能夠參與進來,這就是中山大學的西灣學院。
-
2022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1世紀大學理念的激盪與通識教育的創新
由世新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實踐大學、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通識教育國際交流與出版分項計畫等共同辦理「2022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1世紀大學理念的激盪與通識教育的創新」,舉辦時間從2022年8月1日至8月31日為期一個月,連續舉辦10場次。
此次國際研討會,世新大學結合了「科技」與「影音」技術,有別於一般線上研討會的樣貌,由6位學生擔任主播以活潑生動的主持與介紹,串聯起整場研討會流程。另有學生、教師、職員所組成的媒體團隊,將分散全球、不同語言、形式的影音素材進行錄製、剪輯、上字與監督,製作為分鐘皆是精華的學術紀實節目,同時展現學校在全媒體傳播教育的辦學特色。
-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 111 年度教師社群核定名單
為活絡通識夥伴之互動,鼓勵通識課程教師形成社群,以促進跨領域通識教師與專業系所教師之交流,共同進行通識課程之開發、執行,或組織讀書會與討論會,以發揚共學共好之精神,本計畫補助上述兩類教師社群之運行。
課程開發社群目的在於共同開發並執行課程模組或跨領域課程。讀書討論社群則著重理念溝通與教師實務經驗交流。教師社群活動形式可採座談會、研討會、讀書會、工作坊、實務論壇、教學媒材研發討論、同儕教學觀察、主題經驗分享等形式進行。111年度教師社群核定課程開發社群15件、讀書會社群5件,共20件。
-
無通似通──從歐陸大學經驗看通識
「Oranje Express荷事生非」是一群在荷蘭的臺灣留學生成立的,專門分享荷蘭風土民情、社會文化等內容。身兼「Oranje Express荷事生非」總編輯及荷事生非荷蘭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陳亮宇,在11月29日全國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分享了歐洲尤其是荷蘭的通識教育制度。陳亮宇說,歐陸大學比較沒有明確的通識課制度,德國不太有相關的規定,法國與荷蘭則幾乎沒有相關的制度,甚至多數同學沒聽過「通識課」這樣的名詞。但這並不代表歐陸大學生都不會有跨系或科際整合的課,換句話,沒有通識課之名,並不代表沒有通識課之實,歐洲的大學還是存在著培養學生成為通才的管道。
德國的柏林有一間洪堡大學,洪堡先生認為大學的存在是一個創造知識跟自主學習的場域,研究、教學跟學習應該是合一的,是知識、學術的集合體,並非教授單方面傳授知識,而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獨立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