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特色通識課程】環境與人 / 文藻外語大學陳靜珮副教授
【環境與人:結合在地特色的永續發展教育實踐】
本課程呼應文藻外語大學「敬天愛人」的校訓,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陸域生態保育與責任消費為核心,透過環境教育理論結合在地特色,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誠如珍古德所言:「如果大家都能看見我眼中的美,就能致力於拯救這些提供人類食物和住所的動物和樹木。」本課程正是希望透過多元教學,讓學生看見環境之美,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以David W. Orr提出的「生態素養」概念為基礎,強調環境教育應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需要跨學科整合理解,並促進人與自然的對話。環境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結,透過實地體驗加深對環境的理解。基於此,本課程致力培養學生認識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理解環境專業術語,並培養環境關懷素養。
在教學實踐上,則運用學校周邊的環境特色進行在地連結。學校特殊的傍水地形、百年中介聚落發展史、極端降雨災害經驗、社區濕地轉型過程,以及登革熱防治經驗,都成為豐富的教學素材,讓學生體認環境議題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本課程採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包括戶外觀察與探索。教師帶領學生前往社區濕地進行實地考察,運用地圖和望遠鏡等工具,培養細微的觀察能力。室內教學則運用水土保持主題桌遊,讓學生在遊戲中理解環境災害。環境新聞的閱讀與討論幫助學生拓展環境議題視角,而資料視覺化實作則培養數據分析能力。
本課程特別重視環境美感體驗,運用校園及社區的自然素材進行創意手作活動。這種結合科學理性與人文感性的學習方式,深化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理解。評量採用多元方式,包括學習回饋單、戶外教學表現、視覺化實作,並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環境服務活動。
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環境教育理念落實在日常學習中。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傳授環境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與行動能力,為永續發展的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點擊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RLjyVz
#通識教育#特色課程#環境與人#文藻外語大學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陳靜珮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Cool Upbeat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_ No Copyright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Jp6U17e4Q -
【特色通識課程】文學與創新-創意思考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胡詠翔副教授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色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且執行過三次之教師,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文學與創新-創意思考這門課程為跨領域的專業自主學習,以真實職場企業模式進行教學、知識內容、評量方法的創新,運用沉浸式學習及合作學習落實學用一體,並培養學生自主調整學習目標、進行反思以解決問題的素養。
特別感謝:胡詠翔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Provided to YouTube by CDBaby Study Music ·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No Copyright Background Music ℗ 2021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Released on: 2021-02-16 Auto-generated by YouTube.
https://youtu.be/0arOCHr2Dj0
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
#通識教育 #特色課程 #文學與創新創意思考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特色通識課程】閱讀與寫作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娉婷教授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色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且執行過三次之教師,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閱讀與寫作」這門課程藉由教學策略破除學生對國文課的成見,如運用問題導向、專題導向結合深度討論,以及行動式翻轉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課堂中也時常給予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非常重視學生的參與感。
特別感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蔡娉婷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Provided to YouTube by CDBaby
Romantic Music ·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 2022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SuDZ2B-o2U&list=OLAK5uy_mPK4NqtquPMVYMAArG9KeKGvh6XfU9SwU&index=2
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
#通識教育#特色課程#閱讀與寫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邁向永續的航道 向真實世界學習與實踐的通識教育
深耕於永續發展領域二十多年的,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的何昕家副教授,從學習永續到思考永續的轉變,其旅程可謂豐富而深遠。在「多元跨域」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裡,他從永續的歷史細說,再轉入自身經驗的教學場域,並從中總結出如何將永續思維運用至課程、促成學生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的路徑。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
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回歸教育初心,如何在「人」與「人才」間量體裁衣?
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我們教育的批判話語言猶在耳:側重文學又不將其運用至溝通交流,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割裂;缺乏算數訓練,且在哲學層面「信守經典、不事思辨」,阻礙了個體邏輯、思辨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勃興的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一樣,希望在社會與個人間找尋共贏,實現社會發展與人之價值。如此地檢視今日的大學通識課程,能不能說已經有效回應了國際上對我們本土文化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看到學生的特性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了呢?
蒲彥光主任以孔子的兩位弟子為例提示教育觀念的變遷:台灣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容易欣賞顏淵般沈默寡言、內心深沉的人,對於勇往直前的子路,則因其冒失的行為常常心存偏見,而現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老師已經越來越能包容像子路這樣的學生,易言之,「有勇氣犯錯的子路,才是我們不夠認識的人」,但相應的課程是否也呈現出包容的態度,容許學生去探索、去試錯呢?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關注大學生的課程體驗,營造優質通識環境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俊業副主任,開宗明義地講述了通識教育運作中的弔詭:教育部與大學機構為提升大學生的個體綜合素養、踐行全人教育理念,積極豐富與完善通識教育課程,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甜又涼」卻是大學生們選篩選通識課程的標準,易言之,只要給分甜,作業涼,能累積到應有的點數或分數就萬事大吉。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肯認升學主義、教育功利主義與學院本位主義等對大學風氣的影響,但他將問題的解決率先聚焦在如何扭轉大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認識,並循此提出了,從博雅的通識學習環境之營造,重塑大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體驗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以SDGs撬動通識思維,培育跨域創新人才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對台灣來說,已經不是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個全球性的議程,驅使各國合作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諸如終結貧窮、永續消費與生產、性別平等、氣候變遷行動等。當它被置入通識教育的規劃中,便在跨域整合思維中展現出無限能量。整體來說,SDGs給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框架,使其能在全球視野、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與實踐能力上,幫助我們重塑新世紀教育:「接軌產業技能、創新教學及優質就業」,而這也恰是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給自己定下的教育使命。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從專業到涵養,通識教學的創新之路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丁國桓副教授並不是通識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從他所處的專業來看通識這件事,自有其獨到見解。2024年的iGER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他從自身有感的「專業」與「職業」間的學用落差談起,試圖在成為一名老師後縮短學校專業與社會職業的鴻溝,但在旅途行進中,他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無關,以致他們進入職場仍要學習,於是在大學無用論中的丁國桓副教授開啟反思:大學之於學生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