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從融合中看見 有意義的通識教育
現今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是由高應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科大教育中心及高海科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三校合併後重組而成,融合的背景為新建的通識教育中心帶來檢視與反思的契機:大學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研究?楊慶煜校長從教育現場發現,老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學生知道他在學什麼,也希望他們學得會,知道要用到哪裡去。從這個共識裡,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開啟了通識教育的新徵程。
-
【過去活動】2024 iGER Day 融通與貫串—通識探索之旅
2024 iGER Day 成果發表會 隆重登場!!
本計畫成果發表會「iGER Day」以「融通與貫串—通識探索之旅」為主題,規劃「2024 iGER Day 成果發表會」(實體活動),邀請投身通識教育的師長們前來共襄盛舉,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日期:113年7月4日(四)
時間:上午09:30 -下午05:00 (上午09:00 開始報到)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二樓 A2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
合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大葉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法鼓文理學院、逢甲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
議程
09:30-10:00 開幕短片.貴賓致詞
10:00-10:50 專題演講
講者:吳思華/前教育部長、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講座教授
10:50-11:30 iGER計畫成果分享
分享人:
李蔡彥/國立政治大學校長、資訊科學系 教授
劉美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教育學系 教授
詹魁元/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教授
廖峻鋒/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副教授
11:30-11:50 綜合討論
11:50-12:00 換場交流
12:00-12:30 Lightning Talk / 6F 展覽活動
(地點:六樓 A616流光廊居)
12:30-13:30 餐敘—交流(60分鐘)
(地點:六樓 A616流光廊居 & 九樓 A937-A939 會議教室)
13:30-14:15 主題短講 (上半場)
主題一:跨校合作
(地點:6樓 A646階梯型會議廳)
主持人:劉美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教育學系 教授
講題:跨校社群經驗(待定)
講者:吳政憲/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 教授、文學院 院長、通識中心 主任
講題:無限時空的跨校聯盟HUB
講者:邱佳慧/臺北醫學大學 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 主任
講題:跨校選課與數位學習平台的實踐經驗分享
講者:張哲維/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休閒學系 教授
14:15-14:35 主題短講座談
主題二:通識策展/推廣形式
(地點:6樓 A604個案教室)
主持人:曾守正/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院長、中國文學系 特聘教授
講題:從「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看小學老師的線上線下各種教師資源需求
引言人:詹魁元/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教授
講者:林彥傑/《親子天下》副總經理
講題:初探《博觀通識》專書的出版
引言人:宋秀娟/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
之一:開新與通變——〈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40年紀要〉一文之見證
講者:劉文清/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 副主任、中國文學系 教授
之二: 通識作為跨域學習平台:以中央大學為例
講者:姜貞吟/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講題: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識之聲」(PodCast)經驗分享
講者: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副教授
14:15-14:35 主題短講座談
主題三:資訊通識
(地點:6樓 A605個案教室)
主持人:廖峻鋒/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副教授
講題:人工智慧的素養與思維
講者:張志勇/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講題:通識教育中的資訊科技素養:量化分析的實踐與應用
講者:邱志義/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教授
講題:數位時代的跨域學習——資訊通識普及之策略以逢甲大學為例
講者:郭崇韋/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14:15-14:35 主題短講座談
14:35-15:05 休息交流
(地點:6樓 A616流光廊居)
15:05-15:50 主題短講(下半場)
主題四:學生參與/自主學習
(地點:6樓 A646階梯型會議廳)
主持人:詹魁元/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教授
講題:Souly 網站開發心路歷程
引言人:陳錫民/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教授
講者:黃韻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四年級
講題:我的通識我來設計
引言人:丁后儀/大葉大學多媒體數位內容學士學位學程 助理教授
講者:林怡安/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余宥榤/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四年級
講題:自主學習的許諾與失落
講者:黃書緯/國立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專案助理教授
15:50-16:10 主題短講座談
主題五:日常通識實踐
(地點:6樓 A604個案教室)
主持人: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特聘教授
講題:讓勞作教育成為一段有意義的學習旅程
講者:陳明國/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學務處服務學習組 主任
講題:驅動「宿社群」的能動性
講者:吳哲良/ 清華學院清華書院 導師、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講題:「藝文活用、文創深耕」新生活美學
講者:張人懿/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校務發展中心 主任、企業管理系 教授
15:50-16:10 主題短講座談
主題六:新素養 / 素養導向
(地點:6樓 A605個案教室)
主持人:林崇熙/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教授
講題:通識讓教育回到真實世界
講者:林崇熙/.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教授
講題:未來通識教育的多元跨域合作試想
講者:江柏毅/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講題:「媒體素養」通識課程教學分享
講者:陳炳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特聘教授
15:50-16:10 主題短講座談
16:10-16:20 休息.交流
16:20-16:50 綜合座談
(地點:6樓 A646階梯型會議廳)
16:50-17:00 賦歸
-
擴大參與,建議共識,凝聚專業認同: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成果分享
由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與國立清華大學主辦的「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於2024年6月25日舉行。本次研討會探討108課綱與通識教育的銜接與融合,並展示多元特色的通識課程範例。
會議由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陳淑敏副教授主持,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專家、學者及教師,共同分享和交流教學經驗。國立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以及香港大學程介明前副校長等貴賓皆親臨現場致意,對本次研討會的舉辦表示高度肯定。
-
20240524 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
典範通識課程工作坊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單維彰教授,擔任主講人,分享自身如何設計通識課程「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及轉化課程與教學的歷程。
特色通識課程工作坊則由東海大學謝志龍副教授以「犯罪與社會」的通識課程為例,分享教學生涯可能遇到的困境,紮實的分享內容,讓與會者受益良多。
感謝各位積極參與,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可以齊聚一堂。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優良實務學校】啟動Z世代創意,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靜宜大學以「參與式學習」點亮通識核心價值
「陳主任,您上次個人臉書分享的那門通識課學生成果,那個很有趣的『牽耶穌的手』,我們有老師特地跑去靜宜校園找耶!到底在哪兒?」2023年秋天,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了一門「空間觀察與設計」,由兼任教師黃啟軒授課,透過日常生活、校園及城市空間的觀察與探索,引導學生以簡單而即時的材料在校園進行微型創作,為要引發人們對校園空間的好奇與感受。
不只在實體空間創作,修課同學也在臉書成立公開社團「第一次被看見的機會」,把創作成果發布在網路上,引起眾多關注。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明柔也在自己的臉書分享這個臉書社團,沒想到,有一次她去參加研討會,竟有他校的老師主動向她問起那門課。
談到那門課學生在校園的創作,陳明柔主任回憶道:「校園裡有尊很高的耶穌像,一般只會用仰望的角度瞻仰祂張開雙手的樣子,卻有學生巧妙用借位的方式,在耶穌像後方牆面磁磚貼了一張自己伸出手向前飛撲的照片。從前方的角度看,會驚喜發現:嘿!他的手牽到耶穌的手了!」
-
【優良實務學校】整合盤點再出發: 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轉機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是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於 2018 年合併而成。從三校整併的一開始,便對通識課程有許多討論。
回憶這段過程,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林世凌說,學校在併校初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三個科技大學本身的通識課程架構不同、通識中心屬性不同、通識學分認定也不相同,如何保留三校的特色等,但正是這些危機促成高科大重新盤點通識課程,打造新風貌的轉機。
高科大一方面在組織上以「共同教育學院」統攝博雅教育(通識課程)、基礎教育(如中文、數學、物理等)、外語教育(英文),一方面透過課程架構,設計了保留三校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回應學生需求,提出更多元彈性的自由選修、微學分、微學程等,建構具有高科大特色的通識教育型態。
-
【優良實務學校】「跨域」、「自主」、「數位」:大葉大學讓學生活潑起來
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以「融會貫通、四肯全人」為理念,強調全人、博雅的跨領域概念,以培養「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能適應社會期待、企業需求的現代公民自許。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說,校內通識課程的改革是從教學卓越計畫發展而來,經歷了宋秀娟、張靜心兩位主任的努力,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於焉開始有許多創新實驗的可能。
以歷程來看,107 至 108 學年以深化教師知能,建立典範教學成果為目標;到了 109 至 110 學年,開始在制度上推動微學分課程,內容上則積極連結永續發展 SDGs 理念;緊接著 111 學年著重學生能力的定位與養成,開始推動通識課程競賽(如 SDGs 徵文、創意實作競賽等),增進學生邏輯思考與文字敘事能力,此外更搭配了「D infinity 學院(D 無窮學院)」的設計,重新定位基礎四力:通識力、資訊力、中文力 及英語力,提高學生資訊科技、人文關懷、溝通表達能力上的掌握度。在通識課程的開設上,校內則規劃了 PDCA(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的課程審核機制,透過實質審核把關通識課程品質。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規劃,從教師與典範案例養成、議題連結、學生融入、能力養成再到課程把關,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識教育改革地圖。
-
【活動報導】2024 iGER Day 六大主題再現大學通識教育現場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nitiating General Education Renaissance, iGER)繼2023年定調以iGER Day為年度成果發表會後,2024的iGER Day以「融通與貫串—通識探索之旅」為主題,在7月4日(四)假政大公企中心舉行。iGER計畫以「啟動通識教育文藝復興」自許,iGER Day不只是計畫成果的發表,也希望藉此廣邀全國校院通識教育夥伴齊聚一堂,在經驗交流、同儕共學的同時,凝聚問題意識,攜手同行通識教育的下一哩路。活動開場,邀請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以「永續AI時代的通識教育」進行專題演講。吳部長認為,在AI浪潮下,大學通識課應該要讓學生「更像人類」,關注生活經驗、培養宏觀視野和慈悲心,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無法被AI取代。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
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