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講題 1:進廚房就不要怕熱:談臺師大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講者:鄭怡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講題 2:串流通識.跨域的起點
■講者:林彥廷 /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院長
講題 3:設計思維驅動的通識總整課程
■講者:楊士萱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副校長
內容:
本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的短講。在「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以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以「進廚房就不要怕熱」之精神,推動校內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他強調,規劃通識課程時不能侷限於當下視角,而要以前瞻思維為學校與學生規劃未來的通識課程藍圖。在學校全力支持之下,他得以將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具體實踐於課程改革中。
(已取得演講錄影影像授權)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林彥廷院長將重點放在鼓勵學生透過數位方式自主學習。例如,承認跨校磨課師通識課程與Coursera線上課程等的學分,以增加博雅課程的多元性。此外,學院特別規劃「屏東學」課程,讓學生透過課程深入理解「在地實踐」的理念。
(已取得演講錄影影像授權)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談到北科大不僅進行了學分架構的重大調整,亦成立共同教育委員會,邀集通識教師、校內各學院教師及外聘委員共同參與。期望藉此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完整的架構,規劃並推動學校通識教育的發展。 -
探索共創成果分享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探索共創成果分享
議題 1:假設您能設計一所未來大學,請問您會如何設計通識教育的組織與架構?
■分享人:葛傳宇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議題 2:通識教師需兼顧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多重壓力,請問學校可以有哪三種方法以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及提升教學熱情?
■分享人:蔡蕙如 /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議題 3:請問學校如何透過通識教育回應全球重要趨勢與在地議題,規劃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請舉例說明。
■分享人:馬藹萱 / 國立政治大學副教務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議題 4:請問通識教師可採用哪些創新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
■分享人:鄒忠毅 / 中國文化大學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內容:
在探索共創討論環節,與會師長分為十六組,討論四個和通識教育相關的衍生議題。
討論結束後,再由各主題討論者推派一位桌長代表進行分享。 -
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高教最難論壇:自愛利他·心懷天下—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之定位與實踐
■講者:劉怡均 / 慈濟大學校長
「最難的還是如何從學者成為覺者。」
在通識課程主題的選擇上,劉怡均校長強調追求品質,「我都和老師們說,千萬不要只把課程當成結緣品。」她以賈伯斯為例,「當年賈伯斯因為一堂書法課,而影響了今日改變世界的蘋果美學。好的課程,一堂就能帶給學生無限啟發。」
在「從學者到覺者」的這條路上,不只是學生,老師也是同行者,劉校長鼓勵每一位老師持續探索與精進,以通識教育推動良善循環。 -
主題短講:議題導向課程設計
【主題短講 1:議題導向課程設計】
講題一:跨域串流百搭美學課程設計
■講者:王玫 / 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講題二:報告老師,教室淹水了!—漫談災害風險課程設計經驗
■講者:潘宗毅 /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副組長
講題三:設計思維驅動的通識總整課程
■講者:黃仲菁 /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高教最難論壇 演講座談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高教最難論壇 演講座談
與談人:靜宜大學林思伶校長、致理科技大學陳珠龍校長、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 -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邁向永續的航道 向真實世界學習與實踐的通識教育
深耕於永續發展領域二十多年的,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的何昕家副教授,從學習永續到思考永續的轉變,其旅程可謂豐富而深遠。在「多元跨域」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裡,他從永續的歷史細說,再轉入自身經驗的教學場域,並從中總結出如何將永續思維運用至課程、促成學生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的路徑。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
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回歸教育初心,如何在「人」與「人才」間量體裁衣?
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我們教育的批判話語言猶在耳:側重文學又不將其運用至溝通交流,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割裂;缺乏算數訓練,且在哲學層面「信守經典、不事思辨」,阻礙了個體邏輯、思辨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勃興的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一樣,希望在社會與個人間找尋共贏,實現社會發展與人之價值。如此地檢視今日的大學通識課程,能不能說已經有效回應了國際上對我們本土文化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看到學生的特性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了呢?
蒲彥光主任以孔子的兩位弟子為例提示教育觀念的變遷:台灣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容易欣賞顏淵般沈默寡言、內心深沉的人,對於勇往直前的子路,則因其冒失的行為常常心存偏見,而現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老師已經越來越能包容像子路這樣的學生,易言之,「有勇氣犯錯的子路,才是我們不夠認識的人」,但相應的課程是否也呈現出包容的態度,容許學生去探索、去試錯呢?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關注大學生的課程體驗,營造優質通識環境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俊業副主任,開宗明義地講述了通識教育運作中的弔詭:教育部與大學機構為提升大學生的個體綜合素養、踐行全人教育理念,積極豐富與完善通識教育課程,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甜又涼」卻是大學生們選篩選通識課程的標準,易言之,只要給分甜,作業涼,能累積到應有的點數或分數就萬事大吉。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肯認升學主義、教育功利主義與學院本位主義等對大學風氣的影響,但他將問題的解決率先聚焦在如何扭轉大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認識,並循此提出了,從博雅的通識學習環境之營造,重塑大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