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過去活動】2024年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
一、會議目的
自111學年度起,經由108課綱所培育的高中畢業生開始進入大學就讀,有鑑於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和「終身學習」等概念,與大學通識教育所重視的全人發展、跨領域、社會實踐與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對應性。大學校院的通識教育課程革新,值得積極善用此國家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的轉變,回應與落實大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的銜接和深化,以增進大學校院通識教育能有效地培育面對未來和適應多元社會變遷之人才目標。
職是之故,國立清華大學特別辦理「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以對焦於108課綱素養融入通識課程與教學的規劃與實踐,以及拓展多元特色通識課程與教學的範例與傳播,本次研討會期能透過深度研習、廣泛對話和教學分享等歷程,藉此促進通識教育教師掌握108課綱和通識教育的關係,並且厚實其對通識教育專業性的認同與實踐,促進教師多元創新教學設計。歡迎各界通識相關教學人員踴躍報名參加,共同凝聚通識教師教學認同和累積通識課程品質。二、主題
108課綱素養融入通識課程與教學
通識教育專業化
深化通識教學品質
社會行動與通識教學三、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
協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中原大學三、時間
2024年6月25日(二) 10:30~17:00(10:00起報到)四、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綜合教學大樓B1國際會議廳(新竹市東區南大路521號)五、報名方式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Rqdpre ,額滿為止。報名期限至2024年6月11日(二)為止。本活動將提供電子研習時數證明給予全程參與者。六、議程
請參考附件七、聯絡人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郭珮翎專案管理師 (03)5715131分機73013;peiling3@gapp.nthu.edu.tw -

擴大參與,建議共識,凝聚專業認同: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成果分享
由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與國立清華大學主辦的「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於2024年6月25日舉行。本次研討會探討108課綱與通識教育的銜接與融合,並展示多元特色的通識課程範例。
會議由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陳淑敏副教授主持,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專家、學者及教師,共同分享和交流教學經驗。國立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以及香港大學程介明前副校長等貴賓皆親臨現場致意,對本次研討會的舉辦表示高度肯定。
-

【108課綱銜接通識課程案例分享】通識課程推動主題式教學以對應108課程素養教學,長庚大學的經驗分享。
隨著108課綱在小學至高中階段全面實施,高等教育也需銜接和延續108課綱理念。教育部提升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的任務之一,是提供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資源或活動,因此,分項2-1在國立清華大學辦理「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主要是探討108課綱與通識教育的銜接與融合,並展示多元特色的通識課程範例。會議中,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光正教授,分享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因應108課綱,推動主題式教學之經驗,演講內容整理如後。
長庚大學自2020年起,透過核心通識課程的改革,融入108課綱的素養導向課程與理念至其通識課程。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要透過「公民與社會探究」與「藝術與人文思維」此兩大核心領域的課程,推動主題式教學,希望促進學生以真實社會脈絡的相關議題銜接至學習歷程和成果上,以提升學生獲得跨領域和問題解決知能。
其「公民與社會探究」領域主要涵蓋政治、經濟、法律、心理與歷史等學門,採用「主題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社會中的重大議題。以「經濟學與現代公民」為例,透過討論現實中的經濟事件,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危機等,讓學生在理解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課程中亦要求學生完成「主題式報告」,學生透過閱讀基礎文獻、蒐集數據資料,並以學術格式撰寫報告,在此過程中,學生需接受助教和教師的多次指導,提升論文寫作的嚴謹度與研究深度,對應至108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核心精神。
「藝術與人文思維」領域則涵蓋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學門,旨在讓學生在探索人文與藝術領域的同時,提升批判思考與創造力。例如,在「現代詩與當代文化」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閱讀徐志摩、舒婷等詩人的作品,深入探討其中的文化背景與詩學思想,並結合性別平等、生命教育等議題,讓學生反思現代詩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性,呼應108課綱「生命教育」的核心素養。
長庚通識課程的革新調整,呈現了大學通識教育與課程革新的願景。透過不同學校的經驗習分享,讓教師更理解108課綱與通識課程之邏輯和統整關係,落實至學生核心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希望更有效地促進國家課程革新的理念和實踐,進一步從國民教育階段延伸至高等教育階段。
參考資料:
- 陳麗如、王光正、劉德玲(2022)。長庚大學核心通識課程在108課綱課程之實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5(1),37-57。
- 王光正(2024年6月25日)。108課綱在通識課程的實踐-以長庚大學為例。[研討會演講]。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新竹市,臺灣。
-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108課綱素養與通識教育
自111學年度起,經由108課綱所培育的高中畢業生開始進入大學就讀,有鑑於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和「終身學習」等概念,與大學通識教育所重視的全人發展、跨領域、社會實踐與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對應性。善用此課程革新的轉變,落實大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的銜接和深化,此為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精進的重要契機!
-

【過去活動】108課綱與通識教育&社會實踐的通識教學設計|線上主題論壇
壹、辦理依據
-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總計畫辦公室)
- 主辦單位:大同大學(子計畫2-1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
-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貳、論壇主題
- 108課綱與通識教育
- 社會實踐的通識教學設計
參、辦理目的
自111學年度起,經由108課綱所培育的高中畢業生開始進入大學就讀,有鑑於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和「終身學習」等概念,與大學通識教育所重視的全人發展、跨領域、社會實踐與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對應性。善用此課程革新的轉變,落實大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的銜接和深化,此為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精進的重要契機。本論壇期能藉此促進通識教育教師掌握108課綱和通識教育的關係,並增進其對社會實踐動能的教學創新教法或教學設計之進展,敬請相關教學人員踴躍報名參加。
肆、論壇時間
- 第一場:112年7月6日(四) 13:00~15:20 (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 第二場:112年7月11日(二) 13:00~15:20 (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伍、報名方式
- 本活動兩場次皆採線上形式辦理,敬請以網路進行報名。
- 報名截止日期:第一場至112年7月4日(二)止;第二場至112年7月9日(日)止。
- 本活動為教學相關主題的研習,將核發研習時數證明(2.5小時)給予全程參與者。
陸、聯絡人:大同大學 張悅倫助理 (02)7736-4704;ylchang@gm.ttu.edu.tw
-

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素養導向的路徑
隨著108課綱首屆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全新挑戰。這些學生在高中職階段,已多方接觸素養導向的課程與學習經驗。大學的通識課程與教授通識課程的教師們,準備好了嗎?
為了回應國家課程改革的變遷,本計畫「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特別於2025年5月21日與6月12日辦理二場次「108課綱×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邀請來自各大專校院的教師齊聚一堂,進行工作坊研討。首先,由本計畫主持人陳淑敏教授說明108課綱理念與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接續安排教師對話、教學實踐案例分享與課程大綱實作,協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課程轉化與落實的具體步驟。
本次工作坊聚焦於以素養導向策動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協助參與教師釐清並修訂所授課程的素養導向教學規劃與實踐。我們針對以下課程優化與教學設計等關鍵問題,逐一探討:
一、引導學習動機與掌握學習起點:激發問題意識,連結學習經驗。
二、學科知識的探究與學習:掌握學科核心概念,對應真實情境。
三、學習成果與發表機制:強化任務導向,拓展多元展現的學習表現。
四、學習歷程支持機制:建構資源網絡,發展學習資源的網絡系統。 -

【主題短講】AI協力教與學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

【主題短講】議題導向課程設計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議題導向課程設計」場次邀請東南科技大學王玫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潘宗毅副組長以及國立成功大學黃仲菁助理教授擔任講者,希望透過特色課程的設計與分享,尋找未來通識教育的發展與突破的可能。
-

專業為體、跨域為用:通識教育之踐履
今天很榮幸參與這場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與各位先進分享「專業為體、跨域為用」的教育理念。作為一位經濟學教師,我深刻體會通識教育在當代高等教育中獨特的價值與挑戰。
首先分享一個有趣的觀察:全台灣150所大學中,大約有100多個財經相關科系;其中稱為「經濟學系」的應該有30多個。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會議能將這些相近學科的系所全部召集在一起開會。但是,主導通識教育的iGER計畫,卻能把150所大學的通識教育工作者,全部找來一起開會交流。這就說明了通識教育「跨界、無界」的特殊性質,也正是今天會議主題的具體實踐。
-

以音為徑:我的教學旅程與未完的樂章
作為一位音樂教育與合唱指揮博士,我在科技大學從事音樂通識教育多年,始終思考著如何將專業音樂能力帶給非音樂科系的學生。我相信,每一堂課都可能是學生在大學的最後一堂課,因此,我時常想著:他們能夠帶走什麼?能夠影響他們一生的,會是什麼?
在這樣的情境設定下,每一堂課既是回顧的鏡頭,也是人生的起點。我將自己的教學理念命名為「從舞台走向課堂,從研究走入人群」,希望透過創造舞台給學生,提供他們自我表達和終身學習的歷程。
郭珮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