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眼與心的洞察 迎向全人素養的教學實踐全人素養之於台灣高等教育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它不只是學術知識的掌握,更在於關注人的情感培養、倫理的鑽研與社會技能的涵養,使學生能在多元的世界中與變幻莫測的潮流共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林承毅,以業師身份走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的通識課程講台,其個人故事本就是全人素養的寫照。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十年間通識教育的創新實踐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陳靜珮教授在演講的結尾稱自己「是通識老兵,也是小兵」,這一矛盾的說法潛藏著哪些她對「通識」的理解?就讓我們跟隨陳靜珮教授的故事走進文藻外語大學的通識教育。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為人生編碼 TA公約裡的全人素養Python、Java、JavaScript …即便不是工程師,也多少聽過甚至了解過這些程式語言,如今,程式教育不僅是資訊科技的一部分,也逐漸成為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面對全球多個國家,如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將程式語言納入中小學課程甚至列為必修課程,2017年,新版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也將科技領域從自然領域獨立出來,規劃將國中及高中必修納入程式設計。有著資工教育先驅之一美譽的逢甲大學,2017年也推出雙語課程,並著力思考如何將英語與程式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其達成全人素養的教育效能。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活出生命的大學 「人才」到「人」的生命教育1990年代末,台灣接連出現的青少年自殺與暴力問題引發社會輿論,剛從德國學成返台的孫效智試圖從「人的培育」,而不是「人才教育」,投入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以幫助學生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熱愛生命的豐盛人生。1996 年在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於次年底在曉明女中成立的「倫理教育推廣中心」(現更名為「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可說是政府推動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生命教育」的制度建構不止於國高中,更在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推動下進入大學全人素養的視野,從課程、學術研究、師資培育、跨界合作之社會推廣中,建構生命教育的全人人性圖像。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年輕學者的通識生涯轉化「『年輕學者的通識生涯轉化』這個題目有幾個關鍵字,年輕、學者、通識、生涯,以及最重要的轉化。」年輕的學者是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過程中又是否有改變其他人?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當提供全校共同性課程單位有了新歸屬後,通識力量更大?臺灣的通識教育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從共同科到部定通識,再到校定通識核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山大學在過去六大向度的博雅課程改革中,要求各科系的同學進入不同系所修習專業課程,但跨域的實施沒有那麼容易。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表示,中山大學近年來的通識理念都是創造一個跨領域的環境,後來成為了今日的西灣學院。 王宏仁認為,通識教學所遭遇的最大的困境往往是教師雖然具備足夠的熱情,卻還須面對許多現實層面上的限制,如教師自身的升等、評鑑壓力,教師間缺乏跨域交流,或是常常需要自行尋找合作教師等等。因此,中山大學希望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教師、學生都能在其中進行跨領域的實踐,甚至讓業界能夠參與進來,這就是中山大學的西灣學院。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4 : 無課者運動置身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獲取知識的場域不再侷限於校園、解惑授業不再僅限講台上的老師,搜尋引擎已成24小時不打烊的知識窗口,鍵入關鍵字,各式各樣圖文內容、媒體平台、交流社群與線上課程蜂擁而上……這是一個「無課」也能「自學」的新世代,身為校園裡的教學者,尤其是重視跨領域創新思維的通識教育課,如何善加利用這些資源與工具,為自學新世代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成果發表會iGER Day規劃「實踐建構──無課者運動」交流論壇,以「我是學生,我不想被別人的知識掌控」、「課程平台如何成為多元學習者的另一盞燈?」為題,邀請課程平台界的老字號與新勢力──國立空中大學與HAHOW好學校,以及參與「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學生工作坊及「Coding 101」大學程式設計競賽的大學生,共同探討新世代的自學實踐。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從專業到涵養,通識教學的創新之路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丁國桓副教授並不是通識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從他所處的專業來看通識這件事,自有其獨到見解。2024年的iGER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他從自身有感的「專業」與「職業」間的學用落差談起,試圖在成為一名老師後縮短學校專業與社會職業的鴻溝,但在旅途行進中,他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無關,以致他們進入職場仍要學習,於是在大學無用論中的丁國桓副教授開啟反思:大學之於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主講人 |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 社會學系 林承毅兼任講師;文字整理  |  總計畫辦公室
主講人 |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 社會學系 林承毅兼任講師;文字整理  |  總計畫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