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以SDGs撬動通識思維,培育跨域創新人才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對台灣來說,已經不是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個全球性的議程,驅使各國合作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諸如終結貧窮、永續消費與生產、性別平等、氣候變遷行動等。當它被置入通識教育的規劃中,便在跨域整合思維中展現出無限能量。整體來說,SDGs給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框架,使其能在全球視野、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與實踐能力上,幫助我們重塑新世紀教育:「接軌產業技能、創新教學及優質就業」,而這也恰是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給自己定下的教育使命。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從專業到涵養,通識教學的創新之路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丁國桓副教授並不是通識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從他所處的專業來看通識這件事,自有其獨到見解。2024年的iGER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他從自身有感的「專業」與「職業」間的學用落差談起,試圖在成為一名老師後縮短學校專業與社會職業的鴻溝,但在旅途行進中,他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無關,以致他們進入職場仍要學習,於是在大學無用論中的丁國桓副教授開啟反思:大學之於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活出生命的大學 「人才」到「人」的生命教育
1990年代末,台灣接連出現的青少年自殺與暴力問題引發社會輿論,剛從德國學成返台的孫效智試圖從「人的培育」,而不是「人才教育」,投入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以幫助學生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熱愛生命的豐盛人生。1996 年在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於次年底在曉明女中成立的「倫理教育推廣中心」(現更名為「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可說是政府推動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生命教育」的制度建構不止於國高中,更在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推動下進入大學全人素養的視野,從課程、學術研究、師資培育、跨界合作之社會推廣中,建構生命教育的全人人性圖像。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眼與心的洞察 迎向全人素養的教學實踐
全人素養之於台灣高等教育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它不只是學術知識的掌握,更在於關注人的情感培養、倫理的鑽研與社會技能的涵養,使學生能在多元的世界中與變幻莫測的潮流共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林承毅,以業師身份走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的通識課程講台,其個人故事本就是全人素養的寫照。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通識教育的實踐構想
《詩經.大雅.文王》有句「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原意是指周人建立的邦國雖然歷史悠久,但它肩負的使命卻是革新,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講座賀陳弘教授用這句古語開場,用以形容「通識教育」的處境,在舊邦新命裡,深耕在通識教育中的人總是要秉持與堅守著一份改革與進取精神,方能撬動未來大學之門的開啟。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通識教育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
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醞釀與育成 「素養導向」的心法
國立中央大學師培中心的詹明峰副教授,演講的一開始就把108課綱比做一匹狼,牠對月嚎叫的內容正是「素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XPLORER探索者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等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計畫,彰顯教育部呼籲高等院校要對「素養」加以重視。
然而,「素養」是什麼?從其定義「是知識也是能力與態度」上著手,似乎難以捉摸把握,但倘若與大學的教學情境結合起來,「素養」概念就能轉化為課程設計的一種思維——「素養導向」,成為可以落實到學習主體的部分。這一「素養」到「素養導向」的轉化與實踐過程,詹明峰副教授稱之為「心法」。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十年間通識教育的創新實踐
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陳靜珮教授在演講的結尾稱自己「是通識老兵,也是小兵」,這一矛盾的說法潛藏著哪些她對「通識」的理解?就讓我們跟隨陳靜珮教授的故事走進文藻外語大學的通識教育。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為人生編碼 TA公約裡的全人素養
Python、Java、JavaScript …即便不是工程師,也多少聽過甚至了解過這些程式語言,如今,程式教育不僅是資訊科技的一部分,也逐漸成為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面對全球多個國家,如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將程式語言納入中小學課程甚至列為必修課程,2017年,新版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也將科技領域從自然領域獨立出來,規劃將國中及高中必修納入程式設計。有著資工教育先驅之一美譽的逢甲大學,2017年也推出雙語課程,並著力思考如何將英語與程式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其達成全人素養的教育效能。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從融合中看見 有意義的通識教育
現今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是由高應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科大教育中心及高海科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三校合併後重組而成,融合的背景為新建的通識教育中心帶來檢視與反思的契機:大學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研究?楊慶煜校長從教育現場發現,老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學生知道他在學什麼,也希望他們學得會,知道要用到哪裡去。從這個共識裡,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開啟了通識教育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