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優良實務學校】啟動Z世代創意,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靜宜大學以「參與式學習」點亮通識核心價值
「陳主任,您上次個人臉書分享的那門通識課學生成果,那個很有趣的『牽耶穌的手』,我們有老師特地跑去靜宜校園找耶!到底在哪兒?」2023年秋天,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了一門「空間觀察與設計」,由兼任教師黃啟軒授課,透過日常生活、校園及城市空間的觀察與探索,引導學生以簡單而即時的材料在校園進行微型創作,為要引發人們對校園空間的好奇與感受。
不只在實體空間創作,修課同學也在臉書成立公開社團「第一次被看見的機會」,把創作成果發布在網路上,引起眾多關注。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明柔也在自己的臉書分享這個臉書社團,沒想到,有一次她去參加研討會,竟有他校的老師主動向她問起那門課。
談到那門課學生在校園的創作,陳明柔主任回憶道:「校園裡有尊很高的耶穌像,一般只會用仰望的角度瞻仰祂張開雙手的樣子,卻有學生巧妙用借位的方式,在耶穌像後方牆面磁磚貼了一張自己伸出手向前飛撲的照片。從前方的角度看,會驚喜發現:嘿!他的手牽到耶穌的手了!」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
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課解鎖隱藏超能力:臺南大學「通識微學程」深化通識力
近幾年,有感於學生常抱著營養學分的心態修通識課,臺南大學自108學年度起推動「通識微學程」制度,盤整校內所有通識課,依主題分成數個模組,學生只要修習同個模組的課程達到8學分,就可以向通識中心申請一份通識微學程證書。對此,臺南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曾繁絹強調,「不是要老師另外開課,也不是額外給學生增加修課負擔,只是幫助學生把通識學分package起來。」
-
【優良實務學校】斜槓的意義,是讓你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通識打造斜槓青年培養皿
自 2019 年由通識教育中心轉型升級以來,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大膽創新的性格,重視跨域思維、在地連結、環境永續等特點,數度躍上《天下》、《遠見》等知名媒體版面。在跨領域當道的時代風潮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如何看待通識教育在高教體系下扮演的角色?他們又是如何大膽「玩」通識?
-
【優良實務學校】整合盤點再出發: 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轉機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是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於 2018 年合併而成。從三校整併的一開始,便對通識課程有許多討論。
回憶這段過程,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林世凌說,學校在併校初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三個科技大學本身的通識課程架構不同、通識中心屬性不同、通識學分認定也不相同,如何保留三校的特色等,但正是這些危機促成高科大重新盤點通識課程,打造新風貌的轉機。
高科大一方面在組織上以「共同教育學院」統攝博雅教育(通識課程)、基礎教育(如中文、數學、物理等)、外語教育(英文),一方面透過課程架構,設計了保留三校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回應學生需求,提出更多元彈性的自由選修、微學分、微學程等,建構具有高科大特色的通識教育型態。
-
【優良實務學校】「跨域」、「自主」、「數位」:大葉大學讓學生活潑起來
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以「融會貫通、四肯全人」為理念,強調全人、博雅的跨領域概念,以培養「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能適應社會期待、企業需求的現代公民自許。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說,校內通識課程的改革是從教學卓越計畫發展而來,經歷了宋秀娟、張靜心兩位主任的努力,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於焉開始有許多創新實驗的可能。
以歷程來看,107 至 108 學年以深化教師知能,建立典範教學成果為目標;到了 109 至 110 學年,開始在制度上推動微學分課程,內容上則積極連結永續發展 SDGs 理念;緊接著 111 學年著重學生能力的定位與養成,開始推動通識課程競賽(如 SDGs 徵文、創意實作競賽等),增進學生邏輯思考與文字敘事能力,此外更搭配了「D infinity 學院(D 無窮學院)」的設計,重新定位基礎四力:通識力、資訊力、中文力 及英語力,提高學生資訊科技、人文關懷、溝通表達能力上的掌握度。在通識課程的開設上,校內則規劃了 PDCA(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的課程審核機制,透過實質審核把關通識課程品質。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規劃,從教師與典範案例養成、議題連結、學生融入、能力養成再到課程把關,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識教育改革地圖。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
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
-
【優良實務學校】以人文為根基的跨領域視野:逢甲大學打造優質公民的通識教育
一直以來,逢甲大學十分重視並努力經營通識教育課程,於 2018 年榮獲第 1 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榮譽獎章之「典範通識學校獎」,自 111 學年度起,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講座教授接手推動通識課程的改革。
談到通識教育,何院長提到,上個世紀 5、60 年代的臺灣教育,多半沿襲民國初年以來融合新式與傳統教育的想法,希望人不是只有讀書,也要學習做人。通識教育的精神也類似,從知識上來講,是要寬廣,但不是只有知識,也要從德性上去培育,「簡單來說,我自己對通識的理念很單純,就是博雅、全人的精神。全人的話,當然就是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人格的,最後還要能付諸行動。」
換句話說,何院長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現代公民,雖然每個時代對現代公民的定義不同,但有些是不會變的,我們必須具備對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的認識與關懷,培養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進而將之實踐在社會中,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是就何院長的觀察,晚近十幾、二十年來,隨著臺灣教育體系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往專才發展,通識課程越來越不被重視。在課程內容上,時常看到許多初級的專業課程被當作通識學分、或是將普通常識視為通識課程,逐漸讓通識課程呈現出零碎化、趣味化、淺碟化的問題,導致目前通識教育離博雅精神漸行漸遠。 -
【優良實務學校】由共同教育委員會統籌開課:臺師大為通識課把關
通識教育該是什麼樣貌?以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稱臺師大)為例,臺師大對「通識教育」的定位與想像,聚焦在「博雅與跨域」、「通識與專業的支持」兩大理念。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鄭怡庭表示,「博雅與跨域」是指從過往的通識概念出發(博雅),但更強調跨域的融入,因為單一學科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一定要加上跨域,才能把博雅拉得更寬更廣,更能夠回應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在「通識與專業的支持」上,則是要弭平過往通識與專業分流,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很少互動或彼此支援的情形,加強通識跟專業之間的連結,確立通識教育在高教的定位。
-
【最新公告】大專校院推動通識教育優良實務
為引導各大專校院重視通識教育,關注培養學生跨領域思維及全人發展,透過組織革新及課程改造等策略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教育部委請國立政治大學自111年起辦理「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結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112-116年),促進各校發揮校本特色及挹注提升學生學習通識教育成效,並共享優良實務典範經驗與資源,期能精進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
本中程計畫團隊透過問卷調查,分析各校通識教育發展情形,並由行動諮詢服務所蒐集之學校通識教育實施現況,從定位、關係、內涵與方法四大策略面向彙整學校優良實務如下,提供各校檢視及調整校內通識教育之參考: